“据金融研究机构Autonomous最新研究报告显示,自今年年初以来,新兴科技公司通过ico已经融资了近13亿美元。在最近一个月内,ICO融资规模就高达近6亿美元,几乎占到了上半年融资规模的一半。”
这条旧新闻,发布于2017年7月。它一直静静地躺在何杰的微信收藏里,像一束光,不断给他输送着信心。何杰不是圈内的投资人,但是他每天的工作和区块链投资机构、项目都息息相关,他坦言自己的“生意”绝对不会亏钱,因为自己是写“白皮书”的高手。
“其实就是一锤子买卖,好在没有任何风险。”在一些区块链圈子里已经小有名气的何杰告诉懂懂笔记,他帮企业代写区块链白皮书,只考虑叙述内容和商业模型的完整性。至于这个项目最后能否落地,成败如何,都不是他需要关心的问题。加上先收定金不赊账的原则,也让他免去了许多商业上的纠纷,更让“写白皮书”成了区块链领域里,最稳赚不亏的行当。
如今,何杰身边每天都会簇拥着一些不想错过区块链红利,却又Diss挖矿炒币、信不过私募代投、言必token的“创业者”,他们都在期待着何杰批量生产的“白皮书”能尽快帮助自己创造财富。他们的梦想,才刚刚开始……
“白皮书”成了香饽饽
“我是从两年前开始接触区块链的,白皮书的底子也算是有一点儿吧。”
何杰告诉懂懂笔记,两年前,他在创业热潮的推动下加入了一家FA机构,负责帮助有融资需求的创企优化、代写商业计划书。头脑灵活的他,很快做得一手好PPT,也受到了老板的赏识。当时,他虽然关注比特币但并未想到会与自己的职业有什么关联。
“不过从去年初开始,写BP很快不那么吃香了。”随着市场上的创业项目逐渐匮乏,加之创投机构日趋理性,大量被称为融资“中间商”的FA机构,日子也并不好过。何杰的收入开始大幅下滑,“最好的时候,每个月能拿个两三万,但去年经常每个月就只发五六千了。”
此时由于某宝上大量代写机构的“搅局”,一份二十页左右的商业计划书,市场报价已经低于千元。面对公司裁员的隐忧,他一方面感谢老大的“不杀之恩”,另一方面却在寻找新的出路。
去年初夏,一位自称在数字金融企业工作的朋友找到何杰,询问他是否了解区块链,是否知道ICO,是否擅长代写白皮书。“那时候,区块链概念和ICO我都有一定了解,白皮书只是略知皮毛,壮着胆子聊过几句后,对方直接给了报价,一下子把我吓傻了。”
他清晰记得,对方开出的价格是1万元/套,并可以先行支付5000元的定金。而且在协议上约定可修改两次,超过两次修改,无论是哪一方的责任,都可以再加5000元/次作为修改的“辛苦费”。
这样的条件,让何杰喜出望外,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个代写任务。“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虽然我没有写过白皮书,但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还是挺自信的。”以了解公司和项目背景为由,何杰从机构那里要来了两份类似的区块链白皮书,开始埋头钻研“范例”里面的干货。
他发现,能够吸收“范例”中的理论和概念,并转化成自己的内容固然是好事,但万一要是完全看不懂,那直接依样画葫芦“高仿”一套,把要素和结构照搬过来也不是不可能。“更何况,这些白皮书的套路和商业计划书都差不多,吹嘘一下项目前景,吹捧一下公司实力,高大上的团队背景,再捏咕些行业背书。”
在对区块链和ICO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何杰开始着手撰写白皮书“处女作”。他告诉懂懂笔记,根据对方的需求,区块链白皮书一定要足够“厚”,页数要让人感觉内容丰富和详细,这样才能凸显出项目的“专业性”。
“因此,有些本来可以一句话带过的概念,就要尽可能的拆分成若干个点来分析。”他在“范例”中摘抄了大量理论性的东西进行堆砌后,一套页数多达80页,看起来十分“厚实”的区块链项目白皮书,就这样诞生了。
在何杰看来,凭借经验操作这种区块链白皮书的难度并不大,而他也为自己能找到一门好“生意”而沾沾自喜,开始梦想一个月写个十来份白皮书时的情景。那么,一样是将“项目”讲清楚,一样是拿来“圈钱”的白皮书,真的这么简单?
“白皮书”也是一门技术活
“我想着把成稿给他们之后,就等钱了,结果却挨了一顿骂。”
将区块链白皮书提交给这家数资机构之后,对方很不满意。觉得何杰所撰写的白皮书缺少项目解决方案的描述——“币圈”很重视的代币实施、分配以及资金使用计划,而这些内容都没有阐述清晰。同时,何杰所罗列的数据,对方认为对市场前景、散户规模也缺乏支撑。
总而言之,这套白皮书看下来之后,几乎每与什么干货,就只剩下“吹嘘”。
“但这些我都觉得没什么,最侮辱人的是,他居然说看错人了。”对方告诉何杰,之所以会找他写区块链白皮书,最根本的原因是,具备这项能力的人并不多。而且,能够将白皮书写得有干货的,一般都是在区块链领域深耕已久,了解区块链开发、基础理论扎实的工程师,这种人确实难找。
在多次修改依旧无法达到要求之后,对方直接给了何杰5000元辛苦费,就不再有任何联系了。这次受挫,并没有打击到何杰,反而让他在“人才紧缺”的区块链白皮书上,看到新的赚钱商机。
为了涉猎更多区块链的基础知识,何杰从网上购买了大量相关的书籍,查阅各种资料,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恶补”区块链理论,“速成”白皮书写作技能。
“我真的不想再写廉价的BP了,不如趁区块链的井喷期小赚一把。”何杰表示,自己除了恶补基础理论之外,还不断地通过身边朋友的介绍,尝试接触更多与区块链、数字金融相关的企业,了解更多行业内的信息。他在几个当地的“币圈”里,主动承接一些要求不是很高的项目白皮书,当做练手。
功不负不负有心人。经过了两个月的“恶补”和“苦练”,何杰写出来的区块链白皮书,已经不再是只阐述商业模式、只能忽悠“小白”的“入门版”。而是涵盖了项目相关技术原理、模型架构、数据支撑的“专业著作”。对于部分ICO项目,他甚至能将代币发行总量、流通量、私募比、解禁周期甚至应用环境等,都进行了详尽的设计与描述。
“尤其是知道了部分机构的商业套路之后,写白皮书就更加得心应手了。”他告诉懂懂笔记,随着去年10月份以后找他撰写区块链白皮书的机构越来越多,收费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以ICO项目的白皮书为例,开价大约在2~5万元不等,根据企业所提供材料的多少和难易程度,价格上也有一定的浮动空间。“有些企业连概念都没有研究明白,就是想往区块链概念上硬套,这样写起来就很费劲,什么都要我自己想自己设计,所以收费自然也就贵很多。”
何杰透露,现在企业只要提供ICO项目的交易逻辑、盈利模式、私募比例、公开募集计划等关键要素,他就能够将这些核心要素,包装成一份看起来相当严谨的官方白皮书,甚至连前景规划、运作规范也都应有尽有。
“需求很大,单子很多,这业务其实是做着做着就熟练了。”何杰表示,只要企业所能提供的基础材料足够详实,一份7万字、50页左右的区块链白皮书,仅需要四五天左右就能够完成。按照这样计算下来,何杰每个月可以获得十多万元的收入,“工作早就辞了,现在也找了一两个帮手,每天就是等圈里的朋友找上门来,专心写好白皮书。”
对于何杰来说,每一份亲手操办的白皮书都是“完美”的。因为他只要将项目技术逻辑、交易模式、商业闭环描述清楚,即可收到相应的报酬。而项目日后的成败、代币价值的高低、散户数量的多少,一概与他无关,“都是先交钱再写,也不存在欠账的问题。”
“白皮书”难掩“不靠谱”
相比炒币的风险、买矿机的成本、技术和人员的投入,何杰仅凭借着撰写白皮书的小本领,就在区块链井喷的背景环境下找到了一个几乎不会“亏本”的生意。
但他也开始担心,随着区块链白皮书的需求增加,愿意去钻研这项技能的人会越来越多。“专业写白皮书的团队已经出现不少了,未来竞争也许会变得更激烈,那些出手阔绰的数资项目,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变得越来越少。”
何杰告诉懂懂笔记,在过去的这几个月里,他一共撰写了将近60套区块链白皮书,而且清一色都是ICO,除了“发币”以外的区块链应用项目一个都没有,“这些项目怎么说呢,感觉不靠谱、跟风的居多。”
“其实都不是真的想做区块链。”他表示,找他写区块链白皮书的公司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完全不懂区块链,但看着区块链火爆起来之后,想趁机蹭些行业热度,好让公司在投资者、资本机构面前有“故事”可讲。
何杰透露,近一两年资本市场趋于理性,有很多企业在“忽悠”融资这方面都不太顺利。而就在这时,大量投资机构All in区块链项目的信息被释放出来,让这些企业看到了新的“融资”希望。“有时和他们聊天,他们自己也说与其说是做在线教育、共享项目、社群电商,还不如一句我是做区块链的来钱快。”
另一类企业,就只想着发“币”后尽快“割韭菜”。这些项目想着都是炒高币价后,吸引大量散户进入,然后再出货砸盘变现。等到币价处于低位时,再重复以上的套路。“不少项目是直接抄一套现成的区块链底层技术,然后找一些刷单代理开始炒,忽悠完一波老韭菜,再吸引一批新韭菜进场。”
“在白皮书里,这些团队的背景都很牛逼,技术开发方面也完全没有问题。”何杰透露,其实这些机构就只有创始人和合作人,别说项目运营和推广策划了,就连最基础的开发人员都懒得找一个来装装样子。何杰告诉懂懂笔记,他们花那么多钱做出厚厚一沓的精美白皮书,只是为了能够在项目发布会上、公开募集时,看起来更正规、靠谱。
或许,这些急于发币的项目很多会在最后演变成资金盘骗局,在崩盘之后纷纷跑路,留下大量无法“兑现”的代币溜之大吉,让所有的“韭菜”烂在地里。“我经手的(白皮书)项目里,去年12月底跑路的就有两家,而且发起人都是有备而来,清一色的外籍。”何杰满脸不屑地说到。
当问及何杰,他帮助那些机构撰写白皮书,挣的是否也是“不义之财”时,何杰不以为然地反问:“写区块链白皮书只是一项技能,白皮书本身也仅仅是一个工具罢了。去美国西部淘金的人或许有问题,可是卖牛仔裤的有对错吗?”
作为“工具”的设计者,他坦言没有办法规定使用者一定要背负道义责任。并且客户掏了钱,白皮书怎么用他的确管不着,而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按商业协议写出东西,“谁能保证那些财富榜上的富豪们,每一分钱都来的正直?”
对于何杰的观点,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区块链“狂热”的大环境下,的确催生了许多赚钱的门道。无论是割“韭菜”、卖矿机,还是风起云涌的区块链媒体,以及写白皮书的小机构,都在一片焦虑和兴奋中无限膨胀,如美丽昙花般开始绽放。
放眼各个城市正在举行的座谈会、交流会,“区块链”三个字已经满眼都是,网络上币圈和链圈似乎也从互相鄙视开始转为达成共识。而用于官方发布正式文件的“白皮书”,似乎也成了机构“割韭菜”、拿融资的工具。据说这个小圈子内的专业“人才”,早就变得供不应求,相对于某某新媒体百万千万年薪聘请区块链主编的新闻,也相差无几。
虽说每个风口的诞生都是草根创业的天赐良机,但如此疯狂的“造富”行为,又能够持续多久?
不可否认,区块链将带来新的技术革新,在未来的行业应用上也会有无限可能。但对待这样一项新兴事物,是不是能有更多人去冷静、谨慎地分析一下,这概念背后的真正价值。
“泡沫总有一天会破灭的。”听到懂懂笔记说出这句话后,何杰沉思了一下,表情凝重地说了一句:“你们想不想发币,要写白皮书可以找我……”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