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童世红
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来说,2019年将是影响深远的一年。
一方面,区块链技术逐渐成熟,新的数据结构、共识机制及开源系统不断发展完善;用户群体对区块链技术也逐步熟悉掌握,正从“区块链技术如何工作”向“如何使用区块链技术优化业务”方向转变。
另一方面,自10月24日以来,中央释放出明确的区块链政策利好信号,也让区块链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区块链白皮书(2019年)》也显示,截至2019年5月,全国已有超过30个省市地区发布政策指导文件,开展区块链产业链布局。在政策利好的刺激下,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也将更加稳健。
数据显示,2019年1-6月,全球共披露区块链应用项目408个,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披露项目的总和。目前用户使用区块链的层次主要是在存证应用上,占比约55.8%,私有链的应用约占三分之一,利用区块链信任互联做业务优化重构的应用较少。
在区块链底层技术和业务应用场景两个方面,行业已下了很多功夫,笔者认为,后续需要在区块链应用成功的关键要素——区块链治理方面做出更多投入。
从应用的角度,业内将区块链的发展分为1.0、2.0、3.0阶段,1.0阶段的应用主要是数字货币;2.0阶段加入了智能合约功能,让区块链的应用拓展到证券等金融领域;在3.0阶段,区块链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超越金融范畴,成为未来社会的一种最底层协议。笔者认为,打造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治理机制,对于区块链3.0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系统性的“区块链治理”理论研究是一个薄弱地带,对其定义业内也存在多个不同的理解方向。笔者比较认可的是“在给定的区块链项目的范围内实现涉众的指导、控制和协调的手段,来促进成员共同为之贡献力量并保证整个生态持续健康发展”。
一个区块链生态实际上就是一个组织,公有链也是如此,区别只是加入组织的限制规则不同,区块链应用成功就是整个组织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如果将区块链技术比作材料,区块链生态比作建筑,那么区块链治理就是系统性地规划、设计、实施和持续运营。经过系统规划设计的建筑,将更让人有入住的信心。
由于区块链拥有“组织”这个基本特性,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均可以参考,尤其是开源项目(Open-Source Software, OSS)的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可以再辅以区块链联盟成员相对松散的特点。
“链上治理”还是“链外治理”?
治理最终会落实到一系列既定的规则,包括修改规则本身的规则。这些规则涉及到涉众利益,或者说这些规则是联盟成员就联盟平台本身的持续运营,进行可靠、可信任协作和决策的过程。那么是采用“链上治理”还是“链外治理”呢?业内一直在讨论。
链上治理是一种在协议中进行,并通过智能合约对协议进行更新的治理模式。而在链外治理中,全节点自行决定是否有必要下载和实施更新。链上治理有显而易见的好处:可信、高效、自动化。那么把所有规则都上链么?答案是否定的。在设计治理框架时需要考虑平衡的链上链外相结合的模式,因为从公有链的探索中得到以下几点经验教训:
◆适当的强制干预必不可少
是代码就会有缺陷,代码化的智能合约并不总是按照既定逻辑执行。例如黑客利用智能合约间调用的漏洞,从DAO中窃取了超过价值3千万美元的以太币,在发现之后,项目组却无法制止该行为,因为代码是在全网自动执行的。
◆治理框架必须先行
以太坊之前没有定义紧急情况下的决策机制和类似高等法院的终审机制,最终硬分叉的结果实际上是相关干系人并没有真正达成一致认可。
◆过程公平不一定结果公平
将规则固化到链上,合约只能保证机器按照既定规则执行并且过程透明,但是结果是否公平则不能保证。目前已有一些链上治理的结果存在一定程度不公平的现象。
在区块链治理的落实方面,目前反而是难度更大的公有链推进积极:以太坊的DAO项目核心愿景就是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分布式无中心的自治组织,而EOSIO(一种引入了区块链架构的软件)则将区块链治理作为其核心,蚂蚁区块链平台BaaS对于整个联盟的系统治理也有相应的支持。
不过联盟链也正在给予区块链治理越来越多的重视。如恒生电子的HSL共享账本在Fabric基础上增加了机构级别的角色属性来提供多维度权限策略控制,并内置了投票系统合约。
总而言之,“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区块链技术本身仅仅是工具或技术方法,决定联盟生态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区块链治理。必须结合联盟目标、特点、涉众群体,系统性地分析和定义能够指导联盟运营的方法和规则,并在实际应用中实施落实,才可以为联盟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证。
区块链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技术之一,正在重塑传统的生产关系与商业模式,在金融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目前恒生区块链研究主要定位在工程研究方面,致力于解决安全,稳定,易用这三个问题,已经发布9个区块链方面的技术专利。未来,恒生将持续探索区块链在更多金融场景中的应用,助推区块链技术以及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