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生态 查看内容
  • 3347
  • 0
  • 分享到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就算区块链再不可篡改,也得需要法律认定

2020-12-6 12:21

来源: 中华网财经

2020年,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全球化遭遇严重打击,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价值和族群空前撕裂。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由凤凰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办,人民日报出版社协办,凤凰网财经、中华网财经承办的“2020凤凰网财经峰会”在北京举办,本届峰会以“破局与新生”为主题,盛邀政商学界顶级嘉宾,围绕全球和中国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上海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在演讲中表示,区块链再不可篡改,也需要法律来认可。“我们宣传区块链时讲过一个故事,说年初和领导签订了绩效挂钩的办法,于是以为全网广播后领导就赖不了了,但是现在到年底了,因为今年有疫情,董事会开了一个会,说年初的绩效管理办法要改一下,是否可以改?区块链上是不能篡改,但是这个管理办法是可以改的,这是制度的原因,而不是技术的原因。”刘晓春进一步解释道,金融创新是需要金融技术、制度技术,最后才是科学技术,这是银行要解决的问题。在谈到制度建设方面,刘晓春认为,金融科技和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与公共平台的开放度是很有关系的,需要有制度安排。

在演讲最后,刘晓春认为银行自身资产负债表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资产负债表中主要是存款和贷款,但现的在资产当中贷款只占了50%左右。意味着银行的资产更多,再加上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新的会计准则、增值税,这对于银行的管理难度、复杂度、精细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恰恰是金融科技技术大有用武之地的地方,是需要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地方。金融科技不仅仅是放贷款,放那些不该放的消费贷款,应该运用到这些正道上来,才是对的。

以下是刘晓春演讲实录:

各位朋友下午好。刚才李行长已经对数据的应用发表了非常好的演讲,我想从银行的角度来谈一些看法。

第一个概念,数字金融、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可能是金融发展史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从长远来看,没有互联网金融,也没有数字金融,因为这些技术都是一个公共性的技术,金融行业可以用,其他行业也可以用,最后金融行业会大量的数据化,基本上大家都会把这些技术应用起来,所以今后金融还是金融,不会再金融之外有另外一个数字金融,金融科技或者是科技金融。

第二个概念,无论用什么技术,提供的仍是金融服务,比如说到银行来办消费贷款,贷给你五万块钱,相信你只关注五万块钱是不是到你的账上、是不是可以用,至于是用区块链给你贷款,还是用大数据、云计算给你贷款,对你而言没有什么关系,你也不会在乎这个东西,而且贷给你的五万块钱也不会因为用了科技而变成六万块钱,也不会因为用了科技你就不用还贷款了,所以金融依然是金融,金融应该要归到金融的范围内来进行监管。我们不能因为用了技术,就把金融认为不是金融,不需要监管,用这种白马非马的诡辩方式来偷换概念。

发展到现在,在2021年之后,如果在数字化转型中老是喊技术口号、技术名词,我认为这是欺骗,技术最后要运用到业务上,就银行信贷而言,数据应该如何应用,现在应该来总结哪些数据和信贷风险是相关的?相关度怎么样?哪些数据在什么环境下才和信贷风险的相关度是紧密结合的?但换了一个场合,换了一个环境,这个数据对于风险管理就没有什么益处,这才是要总结的方面。

李行长讲到怎么样应用研发学习等等,首先要解决就是这些问题,数据跟信贷风险到底是什么关系?对确定客户、确定信贷额度有什么作用?线上有用还是线下有用,或者说是线上线下都有用?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要解决的是有哪些数据、哪些要素,可以对借款人还款产生强制约作用?放贷款的目的不是为了放贷款,目的是为了收回贷款,收回利息,原因是什么?是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是谁?是存款人,用存在银行的钱去放的贷款,所以必须要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贷款要收回来。但通过一些数据的分析,借款人有还款能力,以前的信用记录是比较好的或者是很好的,但很难说他后面的信用一定很好,技术没有办法提高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技术也不可能提高借款人的道德水准,所以必须要有强制约的条件才能够让他来还款,为什么要有抵押、担保、质押,原因就在于当我没有其他东西可以制约你的时候,我找到了制约的条件,但是我们也发现如果在线上,在一些供应链当中可能会找到一些制约的条件,但是这些制约条件需要有制度、法律来认定,说明在应用技术中、在金融创新当中,首先需要的是金融技术,创造的是金融产品,数据之间的关系是金融关系,需要的是金融知识去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

我们需要制度技术,这些强约束条件是需要制度、法律来认定的,区块链上你说不可篡改,再不可篡改,也需要法律来认可,我们宣传区块链时讲过一个故事,说年初和领导签订了绩效挂钩的办法,于是以为全网广播后领导就赖不了了,但是现在到年底了,因为今年有疫情,董事会开了一个会,说年初的绩效管理办法要改一下,是否可以改?区块链上是不能篡改,但是这个管理办法是可以改的,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制度的原因,而不是技术的原因。金融创新是需要金融技术、制度技术,最后才是科学技术,这是银行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数字社会的建设,今后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公共平台会越来越多,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些大型平台怎么和社会相触碰,和每个人相触碰,和每一个行业相触碰?我认为这个平台是应该开放的,平台是什么概念,就是让平台上的参与者互相能够流畅的办理相关的业务,在这个平台上客户需要办理金融业务,就应该开放给金融机构来办理,比如说去美容,美容结束了之后刷卡支付,既是美容店的客户,刷卡一刹那也是银行的客户,而且刷卡的一刹那美容店也是银行的客户,美容店不能说她在这个店里面她就是我的客户,她不能办你的银行业务,你的银行业务必须通过我来办。我认为这是错的。这可能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如果这个制度安排不好的话,数字社会建设是建设不好的,那么也包括金融科技的发展也是不顺畅的。

制度建设方面,我认为接下来的金融科技也好,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也好,和公共平台的开放度、或者是公共平台不成为信息孤岛、不成为中介,是很有关系的,这是需要有制度安排的。

银行为实体经济服务需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客户方面相对而言研究比较多的,对个人客户、小微企业讲得比较多,我想讲的是对公客户。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集团信息,这些集团不会集在一个区域内,在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都有布局,这和我们以前传统的风险评估是不一样的,传统银行风险评估局限在单独一个企业的概率上考虑问题,以后虽然有集团也是把它当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授信的问题,但现在的集团地域上这么大、集团内部的行业也不再是单一的,许多集团内部有全资子公司,有合资、有参股、有控股、有合作的,所有制不同、法人不同,如何评估这些风险,银行到现在为止没有一种成熟的评估方法,现在集团不断的在动态当中,也就是不断的并购充足,今天这个子公司是这个集团的,明天可能就不是了,放贷款的时候是,等到放了贷款之后他又不是这个集团的子公司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首先是一个金融问题,这么复杂的问题,金融科技技术能否帮助我们提高这样的管理方式,找到许多数据之间的联系关系,够评估整个集团的风险,又能够控制好每一个个体的风险,这是客户方面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现在新兴行业、新兴产业很多,原来的信贷评估总体上是按照生产企业的投入产出概念来进行评估的,现在有些行业没有办法进行评估,比如文旅、动漫,不知道画这个动漫花多少成本,这些成本花下去了之后,拿到社会上究竟是喜洋洋还是哪吒?这些都不知道,银行现在没有找到什么评估的方法。比如说今后的康养行业,生产东西还好说,但好多康养行业没有办法来评估。对于这些新兴行业、新兴产业,包括科创行业,以前讲的项目贷款、技术改造贷款这些投入产出都是很明确,而现在的新兴科技行业,不是说银行不想支持,银行拿了存款人的钱不敢支持,因为看不清楚,今后应该研究这些问题,而金融技术能否帮助银行更好研究这些风险。

第三个问题是商业模式也好,或者是平台经济也好,这些和我们以前投入产出也是不一样的,如何看待这样一种风险也是需要研究的。

第四个问题是金融市场的多层次建设,毫无疑问对于企业而言有了更多的融资渠道,有了更多的投资渠道,但银行角度而言,一方面是有了更多的竞争者,更重要的是对企业资产负债管理的风险评估复杂度提高了,这些年来那么多的债券暴雷、股票质押的暴雷,包括影子银行的暴雷,就是因为金融市场多样化,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考验,实际上现在企业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没有适应这样一种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了很多的风险。对银行而言,怎么样来评估这样一些风险,怎么样来收集这儿数据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都是客户方面的。回头来讲银行自身,银行自身这张资产负债表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资产负债表中主要是存款和贷款,但现在在资产当中贷款只占了50%左右,有一些银行50%都不到,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银行的资产更多,再加上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新的会计准则、增值税,这对于银行的管理难度、复杂度、精细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恰恰是金融科技技术大有用武之地的地方,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地方。金融科技不仅仅是放贷款,放那些不该放的消费贷款,应该运用到这些正道上来,才是对的。我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