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围的社会价值交换依托于信任,而信任离不开参与价值交换的节点,所以节点身份成为信任最原始的背书。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信,往往也是从「这个人是谁」开始的。可见,身份之于信任的重要性。
本质上讲,一个节点的身份就是这个节点所有过往信息的集合。
这背后一个隐含的假设前提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节点的过往预判这个节点的未来,所以身份在价值交换的过程中是以过往来给未来背书的。
与此同时,身份具有场景特征,不同的场景使用或者强调不同的身份信息,出入境需要你的户口信息,银行需要你的资产信息,学校需要你的学历信息,不一而足。
身份的场景特征,导致身份主体与身份信息是相分离的,一个节点或一个人的身份是完整而又系统的,但身份信息在不同的场景之下却被碎片化了。
当一个节点在不同的场景切换时,身份信息伴随而行,每一次的交易过程都是身份信息参与其中并且发挥以过往背书未来的功能的过程。
你要么提供一串密码放在机构,然后下次你说出密码他再芝麻开门;要么你把能唯一识别你的指纹、虹膜等留给他们,然后他们重复匹配以验证身份;或者你通过其他资料证明自己就是那个自己。
总之,你不能自己说自己是自己!你妈自己,是怎么也不能证明你妈就是你妈的。
够扯的吧?但这就是身份困境的现实。大范围社会互动给我们创造的一个冰冷现实是,我们不能自己证明自己了!我需要到银行去开具流水单来证明我没有移民倾向,需要工作单位开具收入单才能证明我有能力还贷。
且不说这种做法有多么繁琐,关键的问题是这样做有效吗?
在变动不居的时代里,我们真的没法从过往预知未来,身份可以记录过往,但绝对不能预判未来,更不能为未来的行为背书。
企业如是,个人如是,所有的节点都如是,基于身份的信任正在崩溃!
那么,陷入身份困境的节点,到底如何镶嵌到社会网络之中?我认为有两个步骤必须要完成:一是让身份信息回归身份主体。
身份信息的场景化应用是导致身份困境的主因,当任何场景的身份信息使用都需要依赖于其他场景身份信息的时候,这不是在降低「交易费用」,而是人为创造出了更多的交易费用。
依据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交易费用的上升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越来越无效。何不尝试让身份信息全部回归身份主体呢?
让身份信息源自节点,为了节点,服务于节点。
当然,实现第一步会涉及到身份信息的采集、鉴真、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身份信息在节点掌控范围内,但又不能让节点肆意妄为,随意篡改。
怎么办?有句话讲得好:阳光底下没有腐败,灯光之下不需要警察。
所以,有必要将身份信息以及因为身份信息生发的交易全都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你睽着我,我睽着你,你也不必防着我,我也不必防着你。
最终的状态是,终极的开放,换来终极的价值共享,你见证着全网,全网见证着你,谁都别想作恶。
由此,商业逻辑将发生根本性的逆转,所有的交易(此为泛指)都是由节点「身份授权」并且在全网共同见证之下进行的。
自然,身份授权是一套算法,全网见证也是一套算法,交易的执行还是一套算法。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