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自媒体 查看内容
  • 83334
  • 1
  • 分享到

“双碳”目标下,交投企业如何低碳发展?

2021-9-17 08:33

来源:


引言:


“双碳”背景下,交投企业要如何发展以匹配国家低碳发展政策要求?又如何从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将从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现状以及交投企业应对措施两方面开展分析,建立“减碳-固碳-低碳管理”的低碳发展框架,为交投企业规划和实施低碳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 「中大咨询」公用事业部交通行业研究组原创出品,作者:黄杜佳 李逸琛 刘欣。感谢龚平、李红蕾和易怡良等专家为本文提供意见。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环境危机,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世界共识,对此,我国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双碳”目标的提出,是党和国家基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双碳”目标背景下,在行业层面,政策立法、市场机制、行业监管和客户偏好等的变化都将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发展;在企业层面,低碳发展从“高标准严要求”的“加分项”变成了生存发展的“及格线”。整体来看,低碳转型势在必行。


国有交通投资平台企业(以下简称交投企业)是交通行业的中坚力量和产业链重要环节,“双碳”目标要求下,交投企业应争做交通行业“双碳”行动的引领者、推动者。


本文从交通行业碳排放现状以及交投企业应对措施两方面开展分析,建议交投企业建立“减碳-固碳-低碳管理”的低碳发展框架,通过将自身在产业基础、基建技术、路域资源、交通大数据等方面的优势转换为低碳发展的新动力,推动全行业的低碳发展。



交通行业低碳发展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交通行业碳排放具有占总碳排放量比重较大、增速较高、结构上以公路运输为主等特征,减排潜力巨大。碳中和目标紧迫,对于交通行业既是重要机遇,也是巨大挑战。


从碳排放占总量比例来看,交通行业为我国第三大碳排放行业。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数据,2018年,我国碳排放总量约为95.3亿吨,其中交通行业碳排放量约为9.2亿吨,占比约10%,仅次于能源供给侧的电力与热力生产(占比约51%)及能源需求侧的工业(占比约28%)。


数据来源:IEA,中大咨询整理


从碳排放增速来看,交通行业碳排放增速既受经济增速影响,也受降低碳排放强度(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标的影响。IEA数据显示,2008-2018年,我国交通行业碳排放年复合增长率约6.1%,明显高于世界交通行业碳排放的增速(约1.9%)及我国整体碳排放增速(约3.6%),但低于同期GDP增速。


数据来源:IEA,中大咨询整理


从我国交通行业碳排放内部结构来看,无论是货运还是客运,都高度依赖高能耗和高排放的公路运输。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中提到,2019年中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总量11亿吨左右,其中公路占74%、水运占8%、铁路占8%、航空占10%左右。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中大咨询整理




交投企业低碳发展大有可为


目前,我国各级交投企业基本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为主业,且多集中于公路建设。同时,许多交投企业也开展了交通运输物流、能源供给等“交通+”业务,如城市公交客运、商贸物流、加油站等。随着综合交通基建的逐步完善,交投企业的业务范围和重心也将逐步由建设端向运营端倾斜,更深入参与各类“交通+”业务。


虽然交投企业目前的业务布局决定了其生产经营活动所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不大,但其拥有的交通及能源基础设施、路域资源及交通运行大数据等对整体交通行业低碳发展意义重大,可以帮助交通行业提倡减排降碳、监测碳排放、建立碳交易机制和规则等。总体而言,交投企业低碳发展大有可为。


我们建议各级交投企业可以从排放端、固碳端及低碳管理端三个维度出发,结合自身资源和业务,匹配企业实际,来规划自身低碳转型举措,具体如下。



(一)排放端——降低碳排放


在排放端,交投企业主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应用节能减排技术等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优化业务板块布局,推动低耗能交通运输发展


与公路运输相比,铁路、水运具有明显的成本及环保优势。交投企业目前业务布局多集中在公路,未来可通过重组整合、兼并收购、参股等方式布局综合交通领域投资建设运营业务,推动低耗能交通运输方式发展,降低交通运输能耗强度。


具体举措包括建立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推动“公转铁”、“公转水”分流公路运输压力;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多式联运。



  加强清洁能源推广,推进低碳清洁能源全覆盖


绿色清洁能源的使用是实现减碳的治本举措,大部分交投企业目前都在“交通+能源”业务有所布局,未来可以加速谋划清洁能源发展,推动交通运输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转型。


如在公路服务区、港区、客运枢纽、物流园区、公交场站等区域布局充电桩、加氢站以及LNG加注站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利用服务区屋顶、公路沿线资源因地制宜布局光伏、风力等发电设施,加速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积极参与绿色低碳运输工具的推广应用,如加大推广纯电动公交,推动港口、机场、物流园区等作业车辆“油改电”,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车辆等。


  升级绿色交通技术,推动传统建设运营精细化


绿色技术的发展可以加速推动传统交通基建业务由高能耗向绿色低碳、精细化建设养护转变。


方面,交投企业可以加强基建新材料、新技术等建设工艺技术的应用,如在公路养护工程中开展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厂拌热再生等节能低碳养护技术应用;在公路隧道运营管理中扩大绿色照明、照明智能控制等技术应用;在路面养护管理中推广ECA极薄磨耗层、SMA超薄磨耗层等应用。

另一方面,交投企业可以加强“云、大、物、移、智”等信息技术运用,通过运用BIM、GIS、云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交通基建及其低碳运行进行更精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案例】


浙江省交通集团下属杭金衢路段建成国内首段双碳数字化能源管理高速公路。在约60公里的路段中,综合分布了服务区、管理中心、收费站、隧道等高速公路碳排放场景,同时建立了光伏发电项目、分布式储能等新型能源系统。通过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用户不仅可以实时获取高速公路全线用能、新能源替代率、碳排放等关键信息,同时还能通过人工智能预测用能量,并结合设备告警、巡检异常、检修问题等缺陷线上自动化录入,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倡导绿色出行方式,提升公众低碳出行参与度


一方面,交投企业可以通过改善公共交通构筑绿色出行保障,如发展微公交、定制公交,丰富公共出行方式;通过大数据进行精准化资源配置和线路优化,有效规避交通拥堵,提升公共出行效率;通过换乘枢纽的建设提升,优化旅客联程体系,完善和强化“轨道+公交+慢行”网络的融合发展。

另一方面,交投企业可以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与各类交通运营商、旅游服务商等进行合作,探索培育“出行即服务(MaaS)”新模式,以数据衔接出行需求与服务资源,整合、打通各类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同时,可以考虑在MaaS平台中嵌入个人绿色减排激励体系,鼓励公众参与绿色出行,为未来个人参与碳交易提供基础。


【案例】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与高德地图进行了战略合作,启动北京交通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简称“北京MaaS”平台)。该平台整合了地面公交、地铁、市郊铁路、步行、骑行、网约车、航空、铁路、长途大巴、自驾等各类交通出行服务,为市民提供了从行前智慧决策、行中全程引导到行后绿色激励等的全流程、一站式“门到门”出行智能诱导以及城际出行全过程规划服务。其中,在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方面,市民通过平台选择公交、地铁、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出行,可累积碳积分并兑换奖励。预计到2022年,可通过该平台实现每年5000万人次从自驾到公共出行的绿色转化,每天为80%市民提供绿色出行服务。



(二)固碳端——增加碳吸收


在固碳端,交投企业可主要通过增加森林碳汇、部署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等来加强二氧化碳的吸收。


  增强交通基建碳汇,提高交通基建碳吸收水平


交投企业可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开展绿色公路、绿色航道的创建,在公路和航道沿线、服务区、枢纽互通区等地加强生态防护、植被恢复与绿化建设,通过建造碳汇林、种植碳汇草等措施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固碳能力和碳汇水平。


  探索负碳排放技术,助力固碳技术发展及运用


CCUS技术是实现减排目标过程中唯一一组既能直接减少关键领域碳排放,又能降低已有二氧化碳浓度以平衡无法避免的碳排放的技术方案。


交投企业可以提前探索参与CCUS技术的研发或布局部分环节的建设,如利用自身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等路域资源优势,提前布局二氧化碳运输基建环节,后期可与能源类企业合作,逐步深入参与如二氧化碳封存、利用等环节并进行商业化探索。


资料来源:《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中大咨询整理



(三)低碳管理端——发展低碳管理服务


在低碳管理端,交投企业主要通过参与碳排放统计监测技术研发、碳排放交易体系建立,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和发展。


  参与交通运输碳排放监测技术研发


碳排放的精准统计与监测是碳交易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基础数据统计监测体系仅包括营运车辆的能源消耗,且能耗统计和监测统计口径也不一致。


交投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在交通科技及运营大数据方面的优势,参与交通运输业能耗与碳排放统计、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协助进行交通碳排核心影响因素识别、碳排放预测、预警以及交通运输领域能耗与排放在线监测平台建设等工作。


  助力交通行业碳排放交易体系建立


2021年7月16日,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历程进入了第三阶段。根据全国碳市场总体设计,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包括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民航八大行业,现阶段只有电力行业进入履约范围,其他七大行业仍只属于报告范围。而在此前试点的地方碳交易市场覆盖的行业范围包括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高排放行业,道路交通行业并未全部纳入。


由此可见,交通(特别是道路交通)碳排放交易仍处于初级阶段,交投企业可以抓住机会,参与交通碳交易配额分配方案及“碳积分”交易制度的研究以及针对道路交通行业碳交易制度体系的建立。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