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
区块链,
人工智能就像是在沙地上盖房子;有了区块链,它就相当于在钢筋混凝土地基上盖高楼大厦。区块链为人工智能奠定了可信、可靠、可用和高效的数据基础。
从技术特点上来说,区块链与人工智能两项技术非常互补,相辅相成。
李媛已经说不清这场主题为“价值互联·共建生态”的高峰
论坛是她今年参加的为数众多的区块链论坛中的第几场。她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虽然会议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多少有些浪费与会者的时间”,但作为投资人,她依然不想错过这其中任何一个可能的投资契机。
“都说区块链就是下一个互联网,没准儿其中就潜伏着下个风口中的独角兽。”李媛开玩笑道。而这次,吸引她到来的是“区块链+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和区块链组“CP”(配对)可以制造出什么火花?人工智能如何架构在区块链之上?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结合之后是不是一个颠覆性的技术,如何颠覆?李媛想了解的问题正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袁勇近期的研究项目。
形成自治智能体
“关键词分析显示,2017年,人工智能是最炙手可热的技术,区块链位居第四。几个月之后,2018年,区块链强势挤进第一位,人工智能成为第二位。”袁勇提供的这组分析结果在数据对比图中清晰可见,而在一幅由现阶段技术热词分析形成的云图中,“区块链”三个大字赫然占据了最显眼的位置。
“从技术特点上来说,这两项技术非常互补,相辅相成。”袁勇表示,人工智能是一种偏向于中心化的研究。从2016年的AlphaGo到现在的超级计算、深度学习,包括一些新的AI算法模式,其实都是通过大量计算实现的,是中心化的智能。
与中心化智能相对应的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智能。互联网出现之后,有了人肉搜索、众包等分布式智能形式。但这些形式并没有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进一步成为更加成熟的社会智能,进而产生具有更大影响力的社会、经济效益。在袁勇看来,这是因为人肉搜索没有激励机制,“大家进行搜索凭借的是情怀、好奇心或其他自发的组织机制,是不可持续的”。
区块链的技术特色则表现为分布式与去中心化、自主性与自动化、组织化与有序性。袁勇表示,区块链最重要的特点是“去中心化自治”,其P2P组网、分布式共识协作和基于贡献的经济激励等机制本身就是分布式自治社会系统的自然建模。区块链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将作为分布式系统中的一个自主和自治的智能体。
袁勇展示了一条标记技术变迁的时间轴,从左到右依次为:启发智能、逻辑智能、计算智能、网络智能、集中式智能、分布式智能,贯穿时间轴的还有与不同智能阶段相对应的技术形式:大型机、PC机、客户端/服务器、互联网、云计算/超算、区块链。在计算模式的演变过程中,分布式智能虽然在时间次序上列于集中式智能之后,但他解释道,这并不意味着分布式智能会代替人工智能,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人工智能并存,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袁勇直言,“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结合会产生很多火花,甚至会燃起熊熊大火,最大的火花将预示着分布式人工智能的再度崛起。”
实现自底向上的控制
被称为“网络文化”发言人的凯文·凯利曾经在其所著的《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一书中预言: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去中心化和自底向上的控制。区块链+人工智能的组织方式或正在将其变为现实。
早期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研究主要侧重于自顶向下的分布式问题求解,其目标是要创建大粒度的智能协作群体,它们之间共同工作以对某一问题进行求解。袁勇介绍道,后来的研究则是自底向上的分布式多智能体系统,但缺乏落地场景。
“区块链的出现刚好填补了这个空白。”袁勇说,区块链驱动的分布式人工智能将成为真正自下而上的“涌现智能”。他表示,区块链+人工智能的运作模式为基于智能体的谈判、协调与协作的去中心化的决策共识和去中心化的算法共识,其管理规则是真正的“智能”合约。
廖红权是一家大型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CTO兼该公司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面对《中国科学报》记者的采访,他表示看好“区块链+人工智能”的未来。
“人工智能重构了生产力,区块链重构了生产关系。区块链为AI普惠的落地提供了去中心化的基础设施,同时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区块链是数字化社会中AI普惠的基石。”廖红权说。
对这组“CP”组成的融合导向同样持赞同态度的还有自我调侃为“
币圈韭菜”的资深互联网工程师独道东。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区块链能解决数据、商品的可信问题,人工智能解决效率问题,两者相结合会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这其中,传统生产消费模式将通过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的互动重新建构业态。“区块链负责提供可信数据记录,人工智能利用算法分析数据。”独道东描述道,在商品生产消费的整个流程中,把生产到消费的数据都记录于区块链,这样可以识别、溯源商品,然后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各个阶段的数据,可以看到各个阶段的瓶颈。
即使是目前人们熟知的“挖矿”,也会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形成不同的生态。袁勇表示,人工智能会把目前相对机械化的静态、预定义程序规则的“矿工形式”变成具有自主性、自治性、反应性、适应性、社会性的智能体。
“通过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机制,医疗行业的AI 如果构建在区块链之上能使数据所有者(病人)、数据持有者(医院)、分析开发使用者等多方受益。”廖红权进一步举例补充道。
袁勇作了一个比喻,“没有区块链,人工智能就像是在沙地上盖房子;有了区块链,它就相当于在钢筋混凝土地基上盖高楼大厦。区块链为人工智能奠定了可信、可靠、可用和高效的数据基础”。
尚需技术推进与实践验证
早前,工信部区块链研究室主任李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区块链要成为价值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还需要技术的推动和时间的验证。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实现区块链+人工智能的应用落地同样尚需时日。
受制于技术本身的成熟度,现阶段区块链的运行并没有那么高效,但是,袁勇认为,未来,区块链的大规模应用将大幅提高社会的运行效率。
“区块链目前最多的应用就是发币,发币有必要性,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但是如果只发币,不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它一定会消失归零。”独道东表示,“与此不同,人工智能的发展则比较健康,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如果落在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将获得更好的发展。”
独道东认为,目前区块链和人工智能都还在发展底层平台,没有通用平台支持,还不是上层应用的时代,“不像互联网,已经有谷歌搜索、脸书、淘宝、微信这种超级应用”。但他也表示,它们的发展速度还是很快。
什么时候落地?“任何一项新技术都有一个从萌芽到爆发式增长,再到下跌至泡沫破灭,然后回归稳健的成长过程。”廖红权描述了他预估的时间表,“2020年会步入稳健发展,并产生实质性进展和效益”。
两年来,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多次冠以“颠覆性”这样的形容词,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强强联手”是不是“颠覆性”更强?
“非颠覆,是技术自然演进的结果。”袁勇最后说。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