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生态 查看内容
  • 2463
  • 0
  • 分享到

通证经济将在两个方向上闯出新路——元道、孟岩对话

2018-12-4 16:44

来源: 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

通证经济将在两个方向上闯出新路——元道、孟岩对话


  【作者按】整整一年前,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理事长元道先生就区块链和通证经济与我进行了一系列对话,并由我整理成文陆续发表,后在行业内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尤其是我们将 “token” 翻译为“通证”,以及将通证经济作为区块链主要应用方向的建议,已经获得广泛接受。一年间,区块链产业和通证经济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在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上。
  一方面,全球加密数字货币市场先是被推到令人炫目的高度,然后又重重的砸下来,缩水超过 80%。就在这最近几周,整个加密数字货币市场又一次剧烈崩盘,而且这次崩盘,是由被普遍认为是加密数字货币基石的比特币领跌。整个市场笼罩在一片信仰丧失的迷茫之中,很多人对于区块链和通证经济的兴趣和信心都已经大打折扣。而美国证监会对于空气币项目的严厉打击,事实上已经宣布了传统 ico 形式在全球范围内的终结。
  然而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力量正在角落里悄然生长。10月以来,美国商务部、卫生部、国土安全部都在探讨和尝试将区块链用于政府监管科技,并作出实质动作。数天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国会讲话中,肯定区块链技术将提高公司的生产力,并提高各种服务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在国内,尽管处于熊市之中,部分地方政府和投资基金已经开始积极布局,相当多的技术创新团队开始以新的思路和方式切入区块链,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将通证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之道。
  虽然毁谤丛生,但可以有把握的说,区块链与通证经济正在酝酿新的周期,而未来的一至两年将决定新周期的基本形态和格局。
  最近几个月,元道处于“闭关”的状态,奔走于各地之间,积极酝酿新的思想和行动计划。而我本人则将主要精力放在到企业调研学习当中。我们二人对于行业发展都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在 2018 年即将结束之时,我再次邀请元道先生,对当前行业形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对话,并整理成文字如下。
  1、通证经济正在衍生出两套打法
  孟:元道先生,一年前您和我第一次对话的时候,比特币价格刚刚突破一万美元,我们当时对于通证经济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对于 2017 年加密数字货币市场大爆发的思考和反应。从我们当时的观点出发,一年以来在中国出现了一个规模不大、但独树一帜的群体,叫做“通证派”。现在整个市场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但加密数字货币市场整体暴跌超过 85%,就是被视为全行业最终信仰支撑点的比特币也下跌了 80%。很多人认为通证经济也跟着就此凉凉了。我知道您这段时间东奔西走,与各界有识之士进行了很多交流,您对通证经济的总体形势如何评价?
  元: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大而化之的用“好得很”或者“一团糟”来形容。应该这么说,在将通证当成一种激励、协作和记账工具,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上,通证经济不但继续向前发展,而且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比牛市时更好的态势。但在通证金融、也就是用 token 作为融资工具的方向上,受到熊市和各国政府监管的影响,现在确实处于一个相当艰难的时期,大家都在努力寻找出路。
  具体到中国的情况,应该说通证激励和通证金融两极分化的情况更加严重。去年我们提出通证经济的时候,国外对于 Token Economy 有了一些讨论。我们本来只是希望国内的通证经济能够与国外同步发展,至少不要落后。但是从过去一年来的发展来看,情况出乎我们的预料。一方面,国内出于金融维稳的现实需要,对数字货币和利用通证的融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禁止,相比之下,国际上给予通证融资的政策环境相对宽松得多。在这种环境下,国内的通证金融大大落后于国际,已成定局,而且在可见的未来,差距还会越拉越大。不过不要误解我的意思,在金融维稳、防范金融欺诈与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培育新的金融秩序这两个选项之中,前者确实更契合目前国内形势需要,因此某种意义上我支持监管当局的选择。但也必须得说清楚这个选择的代价。
  但在另一方面,可能恰恰是因为国外通证金融的政策尚属宽松,因此他们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相关课题上,对于通证激励的研讨和实践进展较小。而国内的通证经济在激励理论探讨的丰富度、实践的密度、探索的大胆性等多个方面,大大超过了国外的水平。走到现在,我甚至可以说,中国的“通证经济”已经与国外的Token Economy 或者 tokenomics 有了明显的分野,已经走出自己的道路了。
  对于国内通证激励的发展,我非常乐观。
  孟:您似乎将通证经济明确的分成了两个部分——通证激励和通证金融。我一直在通证经济、尤其是系统机制设计方面进行一些研究和实践,现在我们这个圈子里有“大通证”、“小通证”的提法,似乎跟您的说法不谋而合。所谓大通证,就是将融资、权益、流通、功能、激励等多重功能集为一身的通证,也就是我们在前面一个阶段熟悉的通证。而小通证,就是突出其激励性、取消其融资功能、不具备可炒作性的通证。我是否可以认为,小通证就是通证激励,大通证就是通证金融?
  元:是的,事实上我也已经在很多场合里直接使用“小通证”、“大通证”这样的说法。这是两套相互关联但并不同的逻辑,也就是两套不同的打法。两套打法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也可以各自独立存在和发展。
  我是八月份第一次提出“小通证”这个概念的,当时主要是受“小灵通”的启发。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小灵通是个什么东西了,但在十几年前,小灵通一度风靡一时。小灵通实际上是功能受限的移动通信,采用 PHS 制式,一般一个基站的覆盖只有 10 多公里,而且在高速行驶时无法使用。但是由于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因此取得了飞速发展,在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通证同样如此,虽然是功能受限的通证,但是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因此基于目前的实际情况,国内的通证经济应该以小通证为主,严守法律边界,重点在于发挥通证的激励能力,帮助企业降低交易费用和交易摩擦,与其用户和合作伙伴建立新的协作关系。在这方面,中国的通证经济界可以努力争取成为全球领导者。而国外的通证经济仍将沿着大通证、也就是通证金融的路线往前走。在这方面,中国的落后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主动的选择。
  这也就是说,通证经济已经衍生出两套打法。
  孟:您说的这两套打法在整个区块链产业发展的大背景里是什么位置?
  元:要讲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对整个区块链的三套发展逻辑做一个现状归纳。这三套逻辑分别是数字货币、区块链和通证经济。
  2、区块链的三套逻辑
  孟:那我们先谈一下整个区块链行业的总体形势。很多人最近在问我,这场数字货币灾难对于整个行业是否产生了根本的动摇,您怎么看?
  元:这个低谷是一定会出现的,恐怕现在还没到底。哪怕在年初市场高涨的时候,我本人以及行业里很多人都非常清楚,市场肯定会重重砸下来,因为你发展到那个状态,外面鸡犬升天,里面藏污纳垢,一定会有清算,只不过对于时间个人看法不同而已。进入低谷有很多好处,低谷让人踏实,促人反思,很多伟大的事业,都是在低谷中奠定基础的。
  至于对于行业前景,我是充满信心的。这个信心不是来自于市场价格的起起伏伏,这些只是表象,反映了人群的贪婪和恐惧,而不是智慧和洞察。我的信心来自于对技术事实的认知、对需求的分析和逻辑判断。逻辑这个东西我们中国人不太重视,总是强调眼见为实,但实际上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是讲道理的,是遵循逻辑的,这个技术能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社会或者行业的痛点,这个解决方案是否具有相对优势,想清楚这些问题,那么技术的应用落地是一定会夺路而出的。
  现在在我们这个不大的产业里,有三个思想派别,币圈,链圈和通证派。所谓三个派别,就是对于区块链这个技术的价值、应用和发展的三套逻辑。币圈逻辑的基点是比特币,强调以公共算法进行资源配置、运行在全球匿名点对点网络中的自主权数字货币自身固有的价值。这个逻辑本来是坚实的,但是在 2017 年之后,大量投机人群涌入币圈,这套逻辑被冲击、掩盖和篡改,导致了很多非常糟糕的问题,不但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强力监管,而且2018 年整个市场也对这个变了形的逻辑进行了清算。这个清算非常的猛烈,但是必然的。链圈逻辑对数字货币的价值不持异议,但将重点放在使数字货币得以存在的独特的计算基础设施上,并且认为这种基础设施稍加改造可以应用在很多其他场景中,作为可信的共享数据库,起到大幅度降低商业摩擦的作用。通证派的逻辑,则认为区块链这种基础设施上面不仅可以支撑数字货币,还可以支撑各种权证、凭证和身份证明,由此出发,人们的协作模式将得以根本改变。
  3、链圈的路坚实而漫长
  孟:先说说链圈。您其实也是中国链圈最初的发起者。2014 年您提出把 “blockchain” 翻译成为“区块链”,并且创立了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对链的观察、思考和实践应该有四年多的时间了,怎么看待链圈这几年的发展?
  元:在加密数字货币市场烈火烹油、鸡犬升天的时候,链圈是比较郁闷的。但是现在数字货币市场跌下来了,转过来看链圈,反而越走越稳。
  链的价值逻辑是很简单的,因为它简单,所以非常坚固。某种意义上,链圈里所谓的无币区块链,就是一个数据不可篡改的、多地多活的共享时序数据库,比较先进的链中间还有智能合约引擎。仅此而已,不用再做更复杂的解读。这种数据库,就是用来帮协作各方降低交易摩擦的。协作的各方越透明、彼此共享的数据和流程越多,对于契约的遵守越刚性,则审计越容易,责任越明确,交易摩擦越低,协作效率越高。这个逻辑是颠簸不破的。区块链作为 B 端的可信计算基础设施、共享数据库和共享的合约流程执行引擎,对于降低交易摩擦、降低交易费用、提升协作质量和生产效率,其价值是确凿的,所以它在这个方向上的发展和应用肯定会稳步向前走。
  但是链在落地实施的时候发现了一些问题。实际上去年我们在交流的时候,我已经提出过链圈应用缺少“第一推动”的问题,这是整个链圈逻辑当中缺失的一个环节。当时在加密数字货币暴涨的市场中,很多链圈人、也包括我在内,都在反思,为什么区块链这种旨在降低交易摩擦的技术,在实际推动落地当中会遇到这么大的阻力和摩擦?为什么很多加密数字货币背后明明没有真实价值的支撑,却被非理性的追捧?正是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重视到通证作为激励的作用。
  孟:确实如此。当时我在跟一些企业沟通的时候,他们一方面站在“上帝视角”,认同区块链这样一个“共享业务数据、共享关键交易流程”的基础设施可以大幅度降低摩擦,极大的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并给最终用户带来巨大的价值,但另一方面,当他们回到自己的立场上,就会对于采纳这项技术顾虑重重,他们说,我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数据跟其他人共享?我们很重要的竞争优势就是来自于不透明,全透明了我们还怎么玩?我是很想诚实上链,取信于人,但我怎么保证其他人不往链上放假数据?结果呢,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技术,能沟通推动产业整体发展,但谁也不愿意做先走一步的傻瓜。
  我后来意识到,这其实有点类似囚徒博弈。若干企业诚实合作,对各方的效用最大,但是如果有人不合作,那么诚实的人会遭受严重的损失。而如果大家都不合作,虽然效用不高,但至少不会被人害。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系统的纳什均衡点就驻留在大家都不合作这个位置上了。
  元: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块链要用起来,就是要找到一个机制,能够把系统的纳什均衡点从大家都不合作的点,拽到大家都合作的点上。
  显然,第一个可以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通证激励,这也就激发了通证经济的想法,我们稍后再谈。
  另一个有效的机制就是监管当局强行推动。现在来看,政府和行业监管机构在这个领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某种意义上他们可以站在“上帝视角”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区块链这种基础设施对于行业监管和审计来说,实在是太完美了。政府实际上一旦想明白这个事情,应该是最有动力推进行业端区块链应用的机构。
  孟:这个趋势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10月3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国家标准技术局(NIST)发布了区块链技术概览(Blockchain Technology Review)的白皮书,对区块链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归纳。从他们的归纳来看,大量的区块链合理应用都集中在政府主导的监管领域当中。而且这本白皮书也介绍了美国各个官方部门对于区块链应用领域的一些研究,可以看出美国有很多政府部门对这项技术是非常有兴趣的。最近美国卫生部和国土安全部都有实锤的区块链项目启动。
  元:实际上国内早就有学者提出区块链在监管方面的威力,人大的杨东教授就经常在各种场合谈区块链监管科技。
  孟:但之前也有很多人质疑,说如果政府来主导做监管系统,监管当局直接搞中心化系统,规定大家必须接入,技术更成熟,性能也更高。
  元: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想当然了。即便是在我们国家,监管当局基于中心化系统来推动这种级别的监管系统,也是做不到的。首先,这种要求会导致监管系统对企业业务系统的直接侵入,这不但不合理,而且技术上实施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很多时候甚至是不可能的。其次,企业在这个系统里得不到有效的激励,会有很强的作弊冲动。第三,大量业务数据单方向的进入中心化的黑箱里,后者是否会妥善使用,会不会徇私舞弊,比如篡改数据,泄露数据,为个别企业提供不公平的竞争优势,不但企业方面不得而知,上级部门也很难管理和审计,这成为新的问题。
  区块链很好的解决了这几个问题。第一,区块链本身在系统中充当协作企业之间的交易和记账作业系统,对于企业用户来说,这是一个天然的跨业务主体的服务集成总线,对其自身 IT 系统来说有明确的价值,监管当局只是链上的一个节点,并不侵入企业业务系统。而交易系统本身也是环环相扣,很难作弊的。第二,区块链内可以安排各种内部激励机制。第三,既消除了中心化黑箱的问题,又可以使用密码学技术实现适当的隐私保护。
  区块链作为一种只能创建和读取的时序数据库,消除了传统数据库里修改和删除数据的操作。而相关交易数据一发生,就同步给众多节点,这种方式使得少数节点舞弊成为不可能。再加上多节点相互监督和制约,对于必须保存完整历史数据以进行监管审计的多方应用来说,区块链的优势是非常突出的。近期中国福利彩票系统爆出了严重的窝案,据说这些人就在中心化计算机系统当中做了手脚,我想这个案例应该非常说明问题了。
  我相信未来大量的行业级监管系统将实现在区块链上。民众要求吃上放心菜、用上放心药,要对慈善捐款、福利彩票这些领域进行有力的监管,区块链在这个方面的应用价值是很明确的。
  孟:但是如果是由监管当局强推,而企业自身缺乏足够的激励,那么无币链的落地恐怕会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当然,我这里说的漫长,是相对于区块链和互联网应有的速度而言。
  元:是的。从旧纳什均衡移动到新纳什均衡,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仅靠监管者强推,稳则稳矣,恐怕会比较慢,这是无币区块链的一个问题。
  无币区块链的另一个问题,在我看来可能是更大的问题,是团队。做无币区块链的团队,很多都是乖孩子,没有在各种狂风暴雨里洗礼过,始终小心翼翼的躲在最安全的温室里,跟着有关政策的指挥棒温情脉脉、文质彬彬的一点点往前挪,不要说模式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就是说一句话也要担心什么人听了是不是会不舒服。这不光是气质和胆略的问题,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价值观的问题,有这几个问题,你是不太可能在行业里起到引领作用的。我是链圈的老人,希望说这些话提醒一下同行。
  4、币圈应当回归初心
  孟:我们回过来谈一下币圈。现在包括比特币在内的主流非主流加密数字货币市场一落千丈,经济方面的损失是一方面,可能冲击更大的是在心理上。
  元:这次市场的暴跌,原因有很多。BCH 分叉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触发,但这个分叉只是表象,它反映了整个币圈对于未来发展愿景的严重分歧。媒体已经详细报道了 ABC 派和 BSV 派的分歧和对抗,但是我通过这件事情看到的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这个圈子中心化程度如此之高,已经严重脱离了比特币创世纪时的初心。算力大战狭义为中心化算力大战,这是行业的真正悲剧。现在的任何赢家,与传统世界里真正的中心化算力巨无霸相比,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如果意见分歧需要通过若干算力中心之间的相互 PK 来解决,如果这就是这个行业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么最终新世界将会变得与旧世界一模一样。这是中本聪的本来设想吗?这是我们当年加入这场技术运动时的目的吗?算力之美,美在去中心化算力,美在由真正去中心化算力形成的共识。共识是文明,而不是暴力。当媒体们津津乐道于几个大佬之间的恶语相向和几派势力之间的宫斗大戏,这个行业的真正的精神,也就是它的理想和初心,也就被戕害了。
  孟:整个币圈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好不容易围绕比特币构建出来的价值观和各种估值支撑假说,不断的被砸穿。我记得之前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观点,说比特币的价格不可能跌破挖矿成本,因为矿工们会奋起反抗,会拿钱出来护盘,因此比特币的价格由挖矿成本托底。不知道您怎么看?反正当时我就对此非常不以为然。
  元:这个当然是无稽之谈,是完全错误的估值模型。市场经济里从来没有什么产品的价格是由成本决定的。现在市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当市场价格下跌的时候,不管是矿工也好还是什么其他人也好,没有一个敢于拿出真金白银来对抗趋势,他们真正能做的就是捂紧自己的钱袋子,甚至不惜抛盘、砸盘、关矿场、卖矿机。
  这本来是常识,根本用不着实践来证明给我们看。你懂一点经济学基本常识,就能够判断出来。然而我们的网络上存在着大量违背最基本的经济规则的错误的说法,不光是在数字货币市场上,在各种关于楼市、汇市、股市、宏观经济的领域里,充斥各种谬误的观念,很多这样的观念恰恰就是各色专家炮制和传播出来的。我们不是经济学家,可也用不着是经济学家,就能看出这些说法是多么荒谬。这些错误观念实际上对于市场泡沫的产生和放大起到了很强的助推作用。数字货币市场如此,其他市场何尝不是如此?今天全球经济实际上处在一个相当紧张的时刻,大概除了美元在涨,其他的资产都在跌。如果说数字货币暴跌,是受了币圈的骗,那么其他市场暴跌,又是受了谁的骗呢?
  孟:那么加密数字货币有没有正确的估值模型?我看到有一个研究试图从比特币所降低的交易费用来为比特币估值,您觉得如何?
  元:首先,加密数字货币不是传统世界的货币,就像“玩具手枪“不是手枪,“电子邮件”也不是传统邮政系统中的邮件。其次,关于加密数字货币估值的问题,我想这属于数字货币的哥德巴赫猜想级别的问题,我觉得不会很快得出结论,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确实非常重要,这个过程会大大加深人们对加密数字货币这一新生事物的理解。
  孟:现在加密数字货币市场处于极度恐慌的时期,但是大多数人都觉得大概还没有到底。比特币和以太坊到底有没有真实价值?
  元: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在今天这个市场崩溃的时候,我们也还是要亮明态度,比特币有其真实价值,以太坊也有其真实价值。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相信一种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的、使用密码学机制进行确权和隐私保护的数字资产是有真实价值的,一个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一台抽象的公共计算机、并且以可信方式运行程序的可信计算基础设施是有真实价值的。
  孟:但是现在市场崩溃到如此程度,是合理的吗?这个行业有什么是需要反思的吗?
  元:当然需要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救赎。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应该扪心自问,在创新的旗号下面,做了多少蠢事和坏事?这个在整个产业里批判已经很多了,我不赘述。我就集中说一说治理机制的问题。
  你知道我一向很强调治理机制的问题,我觉得这个是当前所有数字货币社区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为此我在过去一年当中做了不少尝试,希望在社群里引入好的治理机制和元治理机制。但是响应者并不多。为什么?因为大家普遍并没有意识到治理机制的重要性,导致大多数数字货币社群根本没有像样的治理机制。这其中以比特币为首,基本上“有枪便是草头王”,没有有效协商、监督、决策机制,在很多重大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最后就是靠比拳头硬,动不动就分叉,相互威胁。在之前比特币价格还高高在上的时候,很多圈外的人士还写文章说比特币社群在如何如何在没有领袖的情况下健康发展,这完全是不了解情况的人的浪漫幻想。我们在圈子里头的人都很清楚,比特币的治理机制距离中本聪的原始理想发生了多么大的偏差?本来中本聪创建比特币是要给人们一个理想国,一片新大陆,但是现在在这里没有建立起良性的治理制度,连旧大陆上的制度都不如。现在比特币狂跌,某种意义上就是市场对缺乏善治的经济体给出的一个反应。
  孟:同意您的看法。我也从经济系统角度来批判一下。比特币的经济系统也是有问题的。我研究经济系统有一段时间了,对这个问题早就有定论。一个号称要给人们以自由的经济系统,最后把 96% 的财富集中在 3% 的账户手里,其中千分之一的账户拥有 40% 的财富,就算我们考虑到交易所和聚合账户的因素,也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就是比特币的资源配置模型有严重失衡的问题,这个问题最终会动摇比特币的价值共识基础。
  我们观察一下整个区块链产业开发者的情况就会发现,2017 年以后进入这个行业的开发者,几乎没有围绕比特币做应用开发的。并不是比特币完全不具有应用开发的潜力,而是比特币没有对后来者的激励机制。
  比特币的另一个问题,是流动性与升值性之间的矛盾。比特币这种资产,必须流转起来,流动性越好,越有价值。但它这个发行封顶,而且发行量剧烈萎缩的设计,导致大家都愿意去屯币,降低它的流转率。这反过来会伤害它的内在价值。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逻辑,在我看来,这是铁一般的逻辑。我不是今天才说这个看法,一直以来我在很多场合都表达这个观点。可是当比特币价格还很坚固的时候,人们对这种话根本听不进去,
  但是现在比特币面临危机,大家应该仔细想想这些问题,特别是应该仔细想想,经济规律到底是不是规律,到底是市场的力量大,还是那些所谓的大佬和利益集团的力量大。
  我并不是因此否认比特币的价值,恰恰相反,我觉得如果我们大家都认识到这些问题,然后有一个有效的治理机制来协商,比特币可以发展的更好,比现在好十倍、一百倍。但是很可惜,整个行业并没有真诚的面对这些问题。
  元:中国人的科学精神还远远不够,对逻辑思维和客观规律的尊重和敬畏还远远不够,这个不光体现在数字货币市场,在其他领域可能更加突出。
  5、大通证的机会在海外
  孟:我们对于链圈和币圈两套逻辑的讨论已经很多了,还是回归我们的通证经济。刚才您谈到通证经济“大通证”、“小通证”两套打法,大家更多的还是熟悉大通证的打法。包括我在我的“通证经济系统设计”课程中,主要讲的也是大通证。现在看来,大通证越来越难。
  元:是的,大通证会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这个已成定局。聪明的创业者不要心存幻想,应当审时度势,改变做法。尤其是 ICO,最近美国证监会对于若干 ICO 项目的“秋后算账”,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宣布了传统 ICO 模式的破产。
  孟:这个低迷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
  元:当然是暂时的,从长远来讲通证的融资功能必然得到确认。区块链是互联网上的可信计算平台,金融市场需不需要可信计算?如果需要的话,未来相当一部分甚至主要的金融市场运行在区块链上,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现在一切以效率、监管、安全性、习惯、能耗等等借口反对这个趋势的人,他们的名字和观点未来会都被放在相关书籍里,供后人莞尔一笑。我能想到的唯一一个反对通证金融的合理理由,就是既得利益者出于保护自己局部利益而反对将公平、公正和透明带到这个行业里。这是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但是不正当。
  另一方面,ICO 尽管在实践中暴露了大量的问题,必须予以调整和修正,但是它也展现出作为一种高效、低摩擦的新融资方式的巨大潜力。光强调问题,不看正面的进步因素,这也是不客观的。
  孟:这么说,您认为现在的监管对于通证金融的态度是不合理的?
  元:并非如此,当前的监管对于通证金融的态度有合理性。凡是金融都需要监管,监管制度建立需要时间。在相应的制度建立起来之前,先采取保守和谨慎的姿态,可以有效的防范利用通证这种新技术进行金融欺诈。
  去年以来,围绕大通证的很多 ICO 融资行为,从本质上来说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是在一个项目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凭空向公众融资,这种融资行为转变为金融欺诈的可能性极大。
  但是应当认识到,对于通证金融的“一刀切”式的监管,应当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应该将其永久合理化。
  孟:但是从国内一些监管部门和金融主管官员的态度来看,中期内看不到放松监管的希望。
  元:可以理解,主要还是要服从金融维稳的这个大局。金融系统内很多官员当然在脑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禁区,但也有很多金融官吏,他们在学术上是明白人,很清楚区块链和通证对于金融的价值和意义,很多人甚至曾经发表过极具见地的文章和观点。但在行政系统内,他们是政策的执行者。他们在公开场合做的一些过头的表述,主要还是要服从纪律,是对上面的一种表态,是政策性的,而不是学术性的。一旦总体政策发生改变,他们的态度会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我们在当前也需要服从金融维稳这个大局,特别是发挥通证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因此我建议在国内以小通证为主。如果一定要参与大通证,应该在海外合规合法的去做。
  孟:海外的机会在哪里?现在 STO 非常热,您看好吗?
  元:美国证监会“秋后算账”式执法之后,STO 成为当前在美国做通证金融的唯一通道,国内项目团队对 STO 的关注是情有可原的。但客观的说,STO 对于国内大部分项目来说,恐怕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上不见得能达成融资的预期。
  主要还是 STO 对于合格投资人的限制。Reg D 的 406(c) 规则要求合格投资人具有 20 万美元以上年收入,或者除房产之外的净资产超过 100 万美元。这在美国是一个很高的门槛,这就意味着合格投资人成了一个稀缺资源。中国的项目需要去跟各个国家的项目一期去竞争那么几个合格投资人口袋里的美元,除非是本身就特别亮眼的项目,否则确实难度比较大。多数项目恐怕最终会发现,STO 本身难以满足他们的融资需求。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去参与并且通过 STO,这对于项目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资质认可。对于通过了 STO 的项目来说,无论是传统融资,还是在通证融资市场上,都有比较强的竞争力。所以 STO 反而成了一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好策略。
  中长期而言,STO 恐怕还只是处于其早期阶段。未来围绕 STO 的监管制度必须发生变革,也就是要基于区块链和通证这一新的技术平台重新制定监管制度。只有这样的监管制度出台,才是 STO 以及通证金融腾飞之时。
  现在我最关注的是香港。香港金融当局在最近有不少大动作,11 月初香港证监会发布数字资产管理新规,对通过“沙盒监管”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发放牌照,然后香港交易所提出来说考虑将自己的基础设施升级到区块链上。这个对香港和对整个区块链产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举措。香港经济现在处于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拥抱区块链对一部分香港金融企业来说可能已经不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而是图存求生的选择。所以我看好香港在未来一段时间能搞出区块链应用的一些亮点。
  6、国内通证圈应该主攻小通证
  孟:再回来说小通证这个话题。“小通证”这个词有不少人已经开始使用了,比如天天抖料的陈菜根、吃货大陆的洪七公和黄蓉。我本人也开始在小范围内使用这个词。您对于小通证如何定义?
  元:小通证是相对于大通证来说的。现在大通证主要出问题的是其融资性质,成为很多金融欺诈的工具。因此小通证就把这个性质拿掉,不融资、不 ICO、不预售,重点突出其作为激励工具,降低交易摩擦,促进协作的性质。也就是说,小通证不能具有炒作的性质。这就要求小通证本身与某种相对稳定的价值进行绑定。一般来说,企业可以将小通证与自己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绑定,这类似于企业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为抵押发行的稳定通证。
  比如企业可以用小通证作为内部管理工具,用不同的通证来为员工和团队记分,鼓励员工与部门之间协作,基于通证来论功行赏。这是小通证的典型应用,以企业边界为边界。
  如果把这个边界扩大到网络社群,或者企业与其用户形成的社群组织,那么小通证就跟我们熟悉的互联网积分比较相近了
  孟:这正是我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之一。很多人听完小通证的描述,说这个就是互联网积分,没啥新意。
  元:首先,作为一种制度型技术,区块链和通证追求的是提高人的协作效用,而不是某些人所谓的“新意”,以“没有新意”来否定一个制度型技术创新,是非常愚蠢的。某些人总要显示自己博学多闻,每每碰到一个新生事物,不认真研究其创新点,粗粗一看,就摆起一副“太阳下面无新事”的态度,这个也无新意,那个也无新意,总之什么想法他都见过,什么创新在他眼里都是雕虫小技。持这种态度的人,在创新当中往往是最消极、最无用的,除了逞口舌之能之外,毫无建树,因此我对于所谓“无新意”的批评,从来都嗤之以鼻。
  积分,尤其是互联网积分,使用是极其广泛的。这是企业为了增强用户粘性、降低交易摩擦、改进客户关系的最常用、最普遍的工具之一。然而恰恰因为其使用广泛,人人习以为常,却几乎从来没有被认真研究过,更谈不上体系化、科学化的管理与运营,很多时候甚至沦为一种愚弄用户的工具。
  小通证与积分当然有很多相通之处,这有什么奇怪呢?如果要这么说,积分与票证、与我们在幼儿园、小学里得到的小红花、小星星都有相通之处,而后者由于自古以来的勋章、奖章、徽章、官服、爵位等等都有相通之处。这就是人类数千年来表示奖励、确定资源分配次序、促进协作的基本方式。
  我们要注意通证与积分不同的地方。积分,尤其是中心化发行的互联网积分,往往缺少严肃统一的管理运营体系,随意性极强,对于积分创建、定价、分配、流通、消耗的规则朝令夕改,各种规则之间矛盾重重,目的含混、规则复杂、架床叠屋,普遍存在滥发、超发、黑箱操作的情况。因此,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这种积分根本不值得信赖。
  小通证则不同,不但要求有精心设计的规则和机制,有充分的数据透明性,而且对于一些关键的规则,不但提供更严格的保证,甚至要求使用智能合约来加以约束。
  孟:所以小通证其实就是管理得更严格、更体系化、更具可信度的积分?
  元:是否可以这么描述,还需要再观察和思考一段时间。但是我想说,同一个东西,管得好不好,往往是天壤之别。比如当代各国在宪法文本上有诸多相通之处,但国家实际运行情况往往是天差地别。其中差异,完全是看这些条文是否得到更严格的执行。执行得好,就是现代文明国家,执行不好,可能连封建制度都比不上。
  小通证当然可以是管理得更严格、更体系化、更可信的积分,但是它还可能拥有其他的一些关键属性,比如小通证的创建可以是去中心化的,可以是基于算法来进行配置的,这些都是普通的互联网积分所不具备的。
  孟:小通证是否一定要跑在区块链上?
  元:我们讨论过这个问题。小通证不一定要跑在区块链上,中心化系统也可以跑小通证。但是从中长期来讲,一个希望取信与人的小通证,最好上链。只有上链,才能够公开、透明,才能够利用智能合约来保障某些规则得到彻底的执行。我相信假以时日,人们会逐渐提高对于小通证的要求,一切不在链上发行的数字化对象,将不会被认为是通证。
  孟:失去了融资功能,小通证的威力似乎大打折扣,还有必要使用它吗?
  元:对这个问题我们也存在一个认识过程。在一开始我也认为小通证是个权宜之计,取消融资属性,其意义削减了九成。但最近这一段时间,一些小通证项目的实践表明,我们早先大大低估了小通证在润滑交易、增强企业与用户社群互动、促进社群协作方面的威力,过高的估计了人们在使用通证时的投机冲动。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认识小通证的过程,主要是在数字货币市场的参与者群体当中进行的,因此会有一个认知,就是以为所有的人参与其中都是为了获得数字货币升值所带来的高收益。当我们提出不具可炒作性的小通证时,这个人群对其反应当然是冷淡的,因为他们关注的就是通证的可炒作性。而这种冷淡的反应包围了我们,使我们低估了小通证的激励意义。然而当我们跳出这个圈子,很快就会意识到,具有这种心态的人群,充其量不过数百万之众,与小通证所能覆盖和激励的潜在总人口相比,只是一个很小的群体。须知,大多数人并不喜欢参与金融投机,他们没有那个时间和兴趣整日追逐市场的起伏。他们更信奉踏实的积累与进步,对于一夜暴富的故事也有很强分辨能力。但是这些人都可能成为小通证的用户,能够被小而确定的筹赏所激励,愿意进行积极有效的协作。
  一些最新的通证经济实践也表明,小通证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今年以来,已经有一些小通证的实践,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先成功、很快又失败,媒体已经有很多报道。从这些案例来看,小通证的威力是巨大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问题反而是如何用好它,而不至于被其所伤、甚至所毁。
  孟:在这一部分,我倒是有所思考与实践。
  原本我在研究通证经济系统设计模式的时候,心中并无小通证与大通证之分,因此我收集了数十个案例,总结了十几种通证架构模式。一开始我觉得架构设计变化空间极大,各种新鲜的模式将层出不穷。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我逐渐发现,其实最有用、最易于理解、最安全可靠的通证架构就那么几种,其他的无非是衍生和微小的变化。尤其是有那么三四种模式,几乎可以适用于 99% 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在架构设计上标新立异,往往伴随着较大的风险,得不偿失。从这三四种架构中选择一个就好。但是同一架构之下,还可以分化出无限多种具体方案,这些方案之间的竞争,主要就体现在具体参数的选择上。比如发行速度、分配比例、激励兑现等等,设计水平全体现在这些问题上面了。核心问题是度与量,过于保守则激励不足,竞争力弱,过于激进则昙花一现,甚至沦为庞氏骗局。我称这些设计问题为通证量化参数设计。
  初步研究表明,通证量化参数的设计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恐怕要引入大数据和大规模仿真的机制才能够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而且在这些问题上,设计与实际运营将结为一体。当系统进入运营之后,仍需要根据实际数据进行必要的规则调整,以保持整个小通证经济体的健康、可持续与相对竞争力。
  元:由此可见,经济系统的设计对于小通证来说更加生死攸关。
  孟:技术的问题总能找到解决之道,但是很多人还是对于小通证的合规问题有担忧。互联网积分本身也是被置于严格监管之下的,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元:这个问题确实关键。我认为也需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互动和努力来平衡解决。
  首先从实施一方来说,必须把握住底线,不能再让小通证沦为融资、金融欺诈的工具。这里头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小通证必须绑定企业实际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能力,不能超发。企业为自己发放的小通证提供最终兑付,不能由它人代为兑付。我以为,把握住这个原则,小通证就只是企业销售的单功能预付性积分,甚至是企业免费赠送给用户的优惠权益,它的规模和流通范围都会是非常有限的。在这个基础上,企业可以设计一些机制,对其用户进行激励和回馈,增强粘性,增进客户关系。这是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工具,天经地义。使用区块链和智能合约,只是为了增强其透明性、可信性,是对消费者和商家都有利的工具。
  另一方面,从监管这来说,应当积极了解这个新的事物,在监管、税收等一系列关键制度安排上细致研究,给出框架,也给出空间,给创新者吃定心丸。
  特别是,我们不否认小通证具有一定的私人货币的属性,恐怕一部分所谓专家学者又免不了要跳出来义正辞严的以维护人民币权威的理由来打压小通证。要知道私人货币这个东西,自古至今一直存在,银票、汇票、企业发行的本票和期票都是私人货币,商家发放的积分是私人货币,某种意义上你写一个欠条,欠条一流转,就成为私人货币。私人货币从来就不是禁区,也根本禁止不了,应该允许开放的讨论。完全禁止私人货币,而由国家法币完全彻底清一色的统治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情形自古至今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只存在于一些人的口号和臆想里。私人货币作为法币的补充,对提升经济效率、降低商业摩擦、组织协作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当然,私人货币与新技术平台相结合,当然会产生新的问题。而新课题需要新的研究和新的监管体系,更需要开放的讨论。我相信小通证作为一个能够提升实体经济效率的新工具,能够在中国得到很好的监管和落地实践。在这个领域,中国是有很大的机会领先世界的。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