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634年-1637年,荷兰“郁金香泡沫”(The Tulip Bubble)
17世纪30年代,荷兰产生“郁金香泡沫”。郁金香由于其稀缺性一度被视为是财富和荣誉的象征,由此引发大量市场投机行为,进而推高郁金香的市场价格。从1636年11月到1637年2月期间,郁金香的价格涨幅超过20倍。在价格高峰时,一株郁金香价格可以与一栋豪宅的价格划等号。但从1637年2月4日开始,市场突然崩溃,六个星期内,郁金香价格平均下跌了90%。
二、1719年,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The Mississippi Bubble)
与荷兰民间的“郁金香泡沫”不同,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则有着“官方背景”。18世纪,为解决政府债务危机,法国采用货币理论家杰约翰·劳(John Law)提出纸币供应计划,即成立一家银行来发行货币,并由密西西比公司保证银行信用,而密西西比公司又以美洲殖民地的金矿来做担保和抵押。作为交换条件,法国政府承诺密西西比公司在美洲殖民地25年的垄断经营权。在此背景下,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由500里弗尔上涨至15000里弗尔,涨幅超过20倍。但后来由于货币严重超发,再加上从路易斯安那州传来未发现金矿的消息,公众信心严重动摇,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又连续下跌至500里弗尔,跌幅超过95%。
三、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The South Sea Bubble)
英国“南海泡沫”与“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如出一辙。
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被政府承诺所有英国政府与西班牙南美殖民地交易的垄断权。市场谣传公司在南美洲发现大量财富,投资者认为南海公司会重现东印度公司的辉煌,于是大量抢购南海公司的股票,公司股价飙升八倍多,从1720年2月的129英镑涨到6月的890英镑,但随后谣传破灭,股民热潮减退,股市出现崩溃,南海股价一度下跌,11月暴跌至135英磅,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四、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萧条
当时美国经济发展迅速,世界贸易份额和资本输出位列世界前列。但繁荣背后,隐藏诸多潜在危机,比如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导致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在虚假繁荣的驱使下,缺乏监管的银行鼓励人们超前消费,
金融市场出现大量抵押房产去购买股票的投机行为,股票价格出现暴涨,以几倍于实际价格的价格买入抛出,股票证券市场出现过热现象,银行内部不良资产不断堆积。1929年10月24日,维持了18个月牛市的华尔街股票市场出现大崩盘,股票暴跌。
五、20世纪80年代,日本金融泡沫
1986年,为刺激本国经济增长,日本政府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间接导致市场出现大量投机现象。日本股市和城市土地价值从1985年到1989年涨了3倍。 1989年12月29日,日本各项经济指标都达到了空前的最高水平,日经平均股价达到最高38957.44点。但在资产价格无法得到实业支撑下,日本经济开始走下坡路。市场投机者热情消退,股票和土地价格不断下降,泡沫经济开始破灭。1992年3月,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点,仅达到1989年最高点的一半,8月,进一步下跌到14000点左右。公司账面资本大面积亏损,出现严重负债情况。伴随日本宽松政策的结束,日本股票和土地价格的维持不复存在。
资产泡沫可理解为资产价格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持续上涨,这种价格的上涨使得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并不断吸引新的买入者入场,随着价格的不断上涨与投机资本的持续增加,资产的价格远远高于与之对应的实体价格,新的买入者开始审视资产的真实价值,预期出现逆转,资金开始流出,买入委托单减少,资产价格开始连续下跌,市场情绪出现恐慌,卖出者不断抛售手中资产,避免损失不断扩大,资产价格出现暴跌,资产泡沫出现。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