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由钛媒体、链得得主办的2019 T-EDGE 新
金融峰会暨CHAINSIGHTS金融科技与
区块链中国峰会在
北京召开。透过海内外政商界人士的分享,我们对
区块链技术在政策端和产业端的最新进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从中可以窥见3个现象。
北京有望率先落地“沙箱监管”
会议现场,北京市大兴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王悦力在致辞中表示:“目前正和中钞信用卡机构展开合作,将区块链技术引入私募基金与跨境金融的监管当中,在大兴自贸区启动金融监管沙箱建设工作。”北京大兴区对区块链的应用研究自去年启动,并实行了“三个一”战略。即:成立一个区块链研发实验室,建立一支投资区块链底层技术应用的基金,开放一批政府资源提供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
巴比特记者向中钞信用卡集团董事长范贵甫询问了中钞在其中承担的角色,他回复到:政府监管需要工具,这个工具就是区块链,中钞有区块链。”区块链作为一个新技术,不仅可以赋能金融,还可以助力监管,用科技的手段监管科技。
“监管沙箱”一直被业界热切呼吁,比如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汤敏曾在2018人民网区块链技术冬季
论坛上提议:“过于严格的控制无法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我国可以参考沙箱的做法,即试点先行,先在一个地方或领域小规模地进行尝试,成功了以后再扩大范围推广。”
一年后,中国版“监管沙箱”终于启动。12月5日,央行官网发布公告称“支持在北京市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当天下午,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也发布消息称,将在央行指导支持下,率先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构建包容审慎的中国版“监管沙箱”。除了北京大兴区政府官员的公开表态,北京市西城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孙硕也曾透露,“监管沙箱”机制即将在西城落地。
传统金融机构加快拥抱区块链的步伐
在政策利好的指引下,“国家队”的行动也愈发积极起来。去年,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六部委牵头实施金融科技应用试点,批准了中钞两个区块链试点项目,一个是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中钞申报的“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应用”,另一个是中钞、
杭州银行、
湖州银行三方联合申报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开放金融服务项目”。
会议现场,中钞信用卡集团董事长范贵甫介绍了“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的进展成果。该平台3月22日上线。截至12月5日,已服务了1662家企业,其中75%是中小微企业,平均每张单据规模约为人民币90万元,已接入170余家商业银行,放款规模已达660亿人民币。
巴比特记者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该平台上线之后的前4个月(3月到7月)只有14家商业银行加入,经过半年试点后的3个月(7月到9月),陆续有170余家商业银行接入。“这是根据商业银行自愿参加,不是强制行为。” 范贵甫表示。
由此可见,在短暂的观察之后,越来越多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始积极拥抱区块链这项新技术。而区块链也确实提升了传统业务的效率,以出口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为例,传统方式需要1-2天的流程,在该平台上15分钟内就能完成。
不过,区块链技术虽然给传统金融带来很多便利,但范贵甫并不同意“科技颠覆金融”的说法,他表示:“金融和科技分明是两件事,怎么能说科技颠覆金融呢?后来有人说科技赋能金融,我稍微有点赞同,实际上我认为金融和科技是融合的,做金融必须要被监管,必须要持牌。所以大家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让科技为金融服务。”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