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更广义的范围来看,
碳排放权市场既包括排放权的交易,也包括那些开发可产生额外排放权(各种减排单位)的项目的交易,以及与排放权相关的各种衍生产品交易。从强制减排的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到以自愿减排为典型的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由于各地区间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同地区担负的减排责任和其对碳排放权市场建设的态度不同,统一标准和规定缺失,各地很难就
碳市场的建设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益链科技董事长朱浩冰先生就曾提出在减少碳排放过程中经常面临的两大挑战——
1.缺乏可信的碳排放数据库。具体表现为碳排放缺乏统一的数据收集的标准和方法;中心化的数据库导致缺乏统一可信的碳排放交易基础数据。
2.公民的关注参与度远远不够。当前,减少碳排放的措施与每个人日常生活关联度甚低,对个人来讲,缺乏持续的动力。
同时,基于
区块链技术适用于支撑环境权益(碳权等)交易的可行性,朱浩冰先生也针对性地提出了两项或可执行的方案:可信数据和激励机制——
1.建立基于
区块链技术的碳排放数据收集模式。从数据的生成而言,数据可以包含电力数据、天然气数据、其他数据等,而传输的方式可以采用5G、NB-IoT、Mesh等各种新技术。在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形成统一的计算、转发、存储等能力并持续沉淀数据后,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政府、协会和环保组织等做出更好的选择和决策,并通过智能合约来自动执行大家约定好的执行策略。使用这样的架构,就可以很好地承载实现完整性、透明性、精确性、完备性、可比和一致性、避免双重核算等基础能力,进而促进碳权的转移以及资金的合理配置。构建基于区块链的综合
能源大数据平台,能够汇聚能源供给侧、能源消费侧、能源监管等多口径数据,为碳交所、用能权交易所、核查机构、资产管理机构等环境权益交易生态圈参与方提供核查服务等碳相关数据的支撑。
2.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个人碳排放激励机制。碳普惠是针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从本质上讲,碳普惠是对公民绿色
低碳行为进行激励。早在2015年,我国就已经开始尝试碳普惠制度。具体方式为:政府部门规定公众可以参与的绿色低碳活动,场景运营方向公众方提供场景平台。公众在场景运营方的平台上参与减排活动,获得场景运营方发放的相应积分。积分可以在生态中的商家进行消费和使用,而商家在收到积分后,可以定期向场景运营方进行兑换。公众的减排行为在场景运营方的平台上完成,场景运营方可以收集和整合这些行为数据并提交给核证部门,经核证后,核证部门会发放相对应的减排量给场景运营方,这些减排量可以在普惠碳市场内进行交易,出售给减排量需求方。
实施碳普惠却并非易事。一方面,碳普惠减碳行为量化核证体系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并非每个领域及行业都方便公众及时参与。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基于碳普惠制度的核证减排量交易机制和激励机制来吸引更多公民参与,同时在收集公众行为数据时,如何保障其隐私安全等问题也是碳普惠制度推广中遇到的“拦路虎”。
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高透明等特性与碳普惠生态天然契合。将碳普惠流程中的全部数据上链,碳普惠生态中绿色减排行为、积分和减排量等的发行、兑换、监管及审计全数据流程均在区块链上进行,保障数据的公开透明及不可篡改,实现全流程可管理,同时保证公众参与减排活动的数据真实性和可追溯性,实现数据增信;另外,区块链加密算法可以保护参与者的隐私安全,使数据在生态内有序流动,实现数据共享,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也可以帮助生态中参与者创造更加丰富的使用场景。通过这样的激励行为,能够有效提高个人日常生活与减排行为的关联度,让每个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而激发全社会参与碳中和的热情。
早在2017年,国家发改委就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旨在推动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但由于种种原因,推进工作停滞不前。直到今天,我国碳市场体系的建设路径渐渐明晰,自下而上、先试点再推广,“十四五”期间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建成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势在必行。区块链技术作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七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之一,过去一年,国家层面出台的涉及其相关内容的政策文件覆盖高校科研、技术应用标准、知识产权、数字
农业、航运交通、疫情防控、数字文化产业等多个方面,未来,“区块链+”也将充分参与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助推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