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
区块链,最广为人知的应用恐怕就是
比特币了。事实上,在比特币出现之前,已经具备了区块链的技术来源,包括P2P网络技术、非对称加密算法、数据库技术和
数字货币。
其中,P2P网络技术是
区块链技术架构的核心。在P2P网络中,各节点的计算机地位平等,每个节点有相同的网络权力,不存在中心化的服务器。所有节点间通过特定的软件协议共享部分计算资源、软件或者信息内容。
而在数据存储和传输的过程中,各节点之间的信任是通过使用非对称加密的公私钥来构建。其中,公钥用于发送方加密要发送的信息,可公开发布,私钥则用于接收方解密接收到的加密内容。在整个传输过程中,发送方通过接收方提供的公钥对明文信息进行加密传输,到达接收方处,再通过私钥解密,获得明文信息。
比特币的出现,使区块链真正开始进入应用。2008年,一位化名为“中本聪”的学者发表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被认为是区块链技术的奠基之作。2009年初,比特币网络正式上线运行,作为一种虚拟货币系统,比特币的总量是由网络共识协议限定的,其中的供应量及交易记录无法随意修改。
在比特币网络成功运行多年后,部分
金融机构开始意识到,支撑比特币运行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实际上是一种极其巧妙的分布式共享账本及点对点价值传输技术。从其实质分析,区块链就是一种无须中介参与,也能在互不信任或弱信任的参与者之间维系一套不可篡改的账本记录的技术,这对金融乃至各行各业带来的潜在影响可能不亚于复式记账法的发明。而这种以数字货币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被称为区块链1.0。
“区块链1.0主要是发币,也就是
ico,以比特币为代表的一系列区块链公司推出了自己的数字
加密货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何一平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在这些数字加密货币中,有的有应用场景,可能有价值,但也有一些发币背后没有信用支撑,没有落地场景,也不会为持有者带来什么价值,因此很多都跌破发行价,出现了泡沫。
2014年前后,业界开始认识到区块链技术的重要价值,并将其用于数字货币外的领域,如分布式身份认证、分布式域名系统、分布式自治组织等,这些应用被称为分布式应用(DAPP)。
智能合约则是这一时期区块链技术的另一代表。在区块链的世界里,决定区块链如何传递信息的可编程规则被称为智能合约,通常有自己的数字货币和专用开发语言。
因此,智能合约要起作用,首先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认可数字货币的价值,并同意智能合约的每一项定义。同时,该数字货币还要跟每一项定义的程序化事实来源相结合,利益相关者需要实际使用这些数字货币来交换信息。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