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V的观点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互联网协议(TCP/IP、HTTP、SMTP等)虽然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价值,但更多是间接创造的,大部分价值都是在应用层被捕获并重新聚合(主要是数据),所以互联网投资都是集中在应用程序上,而投资协议技术的回报率则会非常低。
区块链协议却截然相反,因为区块链是共享数据层,并且还把「访问」货币化,从而避免了互联网协议的不幸(价值几乎完全被应用层给截流),甚至还能反过来让绝大部分价值流向协议层,造成「胖协议、瘦应用」的局面。
我非常认同USV的上述分析思路,但对结论有所保留,因为那篇文章把区块链的技术栈直接简化为协议层和应用层,后来的争议也正是缘于此,我们应该在更精确的技术栈分层上讨论。
互联网最经典的分层是OSI七层模型,区块链的分层模型也有很多种,比较典型的是六层(多出来的最底层是因为区块链本身就依赖于互联网为它工作)。
在USV的论述中,「应用层」就是上图的应用层,而「协议层」是应用层以下的各层的总称。可问题是,区块链的应用层不能直接对照互联网的应用层。
互联网的应用层截流了大部分价值,但更准确来说是被应用层的终端产品截流了,而不是应用层的协议(例如HTTP协议)。所以USV的「瘦协议」是包含了应用层的各层技术栈的协议,而「胖应用」是特指应用层的终端产品。
区块链虽然也可以分成很多层,但网络层、数据层、 共识层、激励层是被公链一起打包了,合约层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互联网的应用层协议的角色,在此之上才是终端应用。
Mult
icoin的瘦协议的观点正是以
以太坊上的去中心化预测市场Augur和基于Augur的终端产品AugurCo(随便假设的产品)为例来展开说明的。
所以Multicoin文章中反驳USV文章的Protocols(协议),有相当一部分是词汇定义上的误会——Multicoin所说的「胖应用、瘦协议」分别对应智能合约和终端应用。而USV的「胖协议、瘦应用」分别对应的是公链和智能合约+终端应用。
此时仍然没有解决价值到底被谁捕获的疑问,不过毫无疑问的是,相比互联网,公链会捕获相当一部分价值。
USV在2016年看好投资公链,是因为当时没有多少应用,甚至也没多少公链,价值也就绝大部分流向了充满想象空间的公链。但随着这些年的发展,基于区块链的各类应用开始繁荣起来,它们创造了真实的价值和收入(尤其是DeFi领域),公链捕获价值的比例也就自然而然在降低(绝对价值仍在高速增长)。
但是至少就现阶段以及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来说,Multicoin的「胖应用、瘦协议」,即「胖终端应用、瘦智能合约」并不会实现。
现阶段的区块链还在造轮子的阶段,所以人们往往把轮子、底盘、引擎这种关键组件当作终端产品来用(这也是为什么体验那么差的原因),但是当各个应用领域的实现「最小功能」的关键组件完善的时候,「可组合性」的可能性就有施展空间了。
因为区块链是共享数据层,这些关键组件是开放的,且能被无限次使用,所以后来的开发者为了实现更细分的功能(或者单纯只是更好的体验),组合这些关键组件并简单优化即可,这就是区块链「可组合性」的想象力所在,也是互联网领域「云原生」的想象力所在。
但由此造成的结果会是除了公链捕获一部分价值,然后那些被无限次使用而且也把「访问」货币化的智能合约会截流,只剩下比较少的流向终端产品。
事实上Multicoin以Augur为例来说明,只是因为当时使用Augur的智能合约免费,因此会被其他协议或者终端应用捕获走价值,而今天绝大多数智能合约都是收费的。
这里也许会引出一个问题,即是否对后来做终端产品的开发者不公平,其实从商业上来说,这类终端产品本身的成本也低很多(公链解决了互联网产品的高运维成本,可组合性解决了开发成本),因此回报也是合理的,除非自己再在合约层开发颠覆性的智能合约。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公链仍然值得投资,只是现在的选项多了非常多的应用,而具体到应用上,我们应该把目光聚焦到那些在合约层能「实现最小功能」的产品上(一个不会引起任何争议的例子是Uniswap),而不是对标互联网产品要有完整的工具以及流畅的体验。
因为流畅的体验不是区块链产品现阶段优先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有的问题),而完整的工具更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因为互联网产品要么成为大应用,要么死,几乎没有中间态,区块链产品则聚焦在特定功能上也可以被可组合性充分利用。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