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1.0是互联网刚刚兴起的阶段,时间跨度大约从1991年到2004年间,Web1.0的属性主要是Read。受限于网速,大部分网站是静态网页,绝大多数用户是内容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典型的代表是雅虎、新浪、网易这类的门户网站。
Web2.0是基于“作为平台的网络”的概念产生的,起始于2004年并一直持续到今天,Web2.0的属性则变成了Read+Write。用户既是阅读者,又是创作者,平台可以以用户创建的内容为中心上传到社交媒体、内容平台等,典型的代表是Google、Facebook、Twitter等。
当前我们讨论的Web3.0的概念则是创造于2014年,并在2021年末真正被大众熟知,Web3.0的属性已经进化成了Read+Write+Own。在Web3.0阶段,用户可以通过一系列新的协议,控制和拥有自己参与建设的互联网内容,典型的代表就是很多基于
区块链的Dapp、DeFi、NFT等,但这些也只是Web3.0的极为早期的应用,并没有达到完全理想化的Web3.0阶段。
实际上对于Web3.0的讨论并不仅于此,人们对于Web3.0的理解其实是随着时间及认知不断变化的,在此之前人们讨论的更多是基于Web2.0之上的创新。早在2006年,万维网发明者Tim Berners-Lee就提出了Web3.0的概念,他认为语义网(Semantic Web)应当是Web3.0里重要的特征之一。Netflix创始人Reed Hastings则认为“Web1.0是拨号上网,50K平均带宽;Web2.0是1M平均带宽;Web3.0应当是10M带宽”。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在2010年指出Web3.0是由社交网络、移动设备和搜索引擎所组成的。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