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到处都是「互联网+」,传统的商业实体如坐针毡,彷佛不加互联网,就避免不了被淘汰。万物好轮回,现在各种互联网项目和传统项目又都在「+
区块链」,焦虑甚至更为加剧。
并不是因为技术有多性感。很多项目匆匆跑进来,无非是看上了区块链带来的
token,它背后的直接利益和想象空间才最诱人。
看过那么多白皮书里「精彩绝伦」的Token经济设计,那么多行业
论坛上的Token理论体系。但仔细研究一下,起码在目前看来,都是「浮云」。
为什么说现阶段所谓的Token经济学都是「浮云」,因为无论怎么「+」,终归是要回到商业落地本身,而很多Token对商业体就没有价值。现在大都在商业体外部,无法深入到商业运营内部运营逻辑里,最后就会发现,设计得很美好却根本没法执行。
举个例子,很多民宿类的项目把Token设计成了积分形态。客人入住送Token,业主出租物业送Token,美其名曰分享项目未来收益。首先,对用户来说,民宿的重复入住率很低,大部分人不会因为你给了积分就去那个民宿入住。对于客人选择来说,核心要素第一是位置,第二是位置,第三还是位置;其次,对业主来说不会因为你给我Token激励就降低租金。这类Token白送才有人要,对于降低物业租金,提高入住率没帮助,对于正常经营管理的帮助也有限。
这方面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大多数项目发Token的价值在于募集资金,而不是利用区块链特性帮助企业优化经营管理。
更有趣的是,为了规避相关法律风险,绝大部分Token是不承诺与企业经营利润挂钩的,没有分红权。这样的模式下,不管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如何,Token的价值只和交易所里有人愿意出的价格挂钩。Token的价值,只存在于买卖意愿之间,这和空气又有什么差异?
涉及到「分享企业发展红利」的区块链案例,有很多这样的情况。而其他类的Token设计,类似浮于表面的体系也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