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通常会选择购买而不是生产其他公司能够以更低成本制造的商品和服务,这种决定往往不会引起活动家或媒体的注意。碳中和则不然:激进分子对企业如何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大加挞伐。如果企业的碳中和计划被认为过于依赖购买的碳信用额,而不是在自身运营和
供应链中进行碳减排,就有可能被指责对去碳化不够认真,并试图“买断”来实现其目标。部分原因是碳信用市场规模太小,无法满足企业实现净零
碳排放目标所需的大幅减排,也无法满足全球到2030年减少45%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联合国表示,要避免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并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我们就必须实现净零碳排放。关于碳信用额可信度的问题层出不穷,包括碳信用额是否兑现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这种减少是否会持续下去,以及即使不出售碳信用额,该减排项目是否也会进行。有人声称“碳抵消是胡扯”,《卫报》也称迪士尼、古驰和壳牌购买的一些碳信用额“基本上一文不值”,一些碳抵消项目被指控在“洗绿(greenwashing)”——它们声称的环保表现超出了实际情况。这可不是企业想要的声誉提升。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