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相对传统的溯源技术,
区块链“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性一定在数据的存储和保护方面有较大优势,容易在公众中建立信任,并大大提高了造假成本。
而开发和运维成本、每个环节的数据录入、错误和垃圾数据、海量数据在分布存储中的运算速度等等问题也会逐渐显现出来。
传统溯源方式没有解决的原始数据真实性问题,区块链也无法解决,种植和养殖有大量数据需要人工量化上链,比如过程中使用的饲料、肥料、药剂、疫苗、养殖密度、温湿度控制、运输和储存环境记录等重要信息,还需要多种
物联网设备协同工作,数据来源复杂,不易统一标准。难以想像有一群矿工在田间地头观察农民药剂使用,或是在猪场监督饲料成分的场景。
仅仅解决一物对一码,产品与电子标签或其他智能设备达成唯一对应,则需要设备与商品达成稳定物理连接-这种连接又受商品品种的限制-必然大大提升成本,造成方案暂时只适合高附加值产品,大面积普及寄希望于硬件的发展与革新。
欧洲往事
我们回到欧洲,2005年正式实施《食品基本法》以后,
2008年发生爱尔兰猪肉二恶英污染事件;
2011年西班牙(有争议)发生毒蔬果事件;
2013年发生16国马肉假冒牛肉事件、鱼肉造假事件;
2017年荷兰发生毒鸡蛋事件。
据了解,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也是各国政府都面临的难题,需要多种机构和企业协同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需要我们每个普通人的关注和努力,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担当此重任,但是它已经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监管水平,降低监管难度,使得食品溯源更具有可操作性。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食品安全的广阔天地,区块链将会大有作为。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