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艳强:
区块链和智能合约还是比较新的技术,行业相关人才缺口比较大,国外已经有大学开始设置相关的课程甚至专业,那么我们国内高校状况如何呢?胡教授深耕分布式计算系统和智能合约等相关领域,您对未来的课程设置或者专业设置有哪些期许?
胡凯:回答布洛克科技【时点对话】第七问。这个问题也非常复杂,我其实最近也注意到有些高校宣称要设置区块链的专业或者是开设区块链的课程。但实际上从教育来看,设计正规的学科专业并不容易,我们知道最近国家特别批准设立了网络空间安全这个学科专业,也是经过了很多年的实践才得到批准的。
设计一个学科专业,需要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体系化、系统化、基础化等等,而区块链涉及到了很多交叉融合的学科,比如包括法律学、
金融系、数学、认知、计算群体工程学、密码学等等,是需要综合进行学科设置的。
很多业余的培训机构或者各种各样的区块链学院都对区块链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我们更期待于各种学校体系和高校体系能够进入到区块链的人才体系来,这样才能根本解决这个区块链的人才结构的体系。我们国家已经是区块链和互联网方面的大国,但是我们在互联网发展和知识产权上吃了很大的亏,和我们互联网大国的地方不相称。区块链属于一种朝阳性、初始性的领域,在这方面,我们完全能够建立我国自主的知识产权和自主的理论知识体系,我想这也是我们要奋斗的目标。
作为国内最早开始区块链研究的高校,北航计算机学院从2014年开始就成立了区块链和数字社会实验室,是当时由蔡维德教授牵头,包括了清华、北大、北科大等首都的一些高校的老师,包括
以太坊的创始人V神,还有一些国外的院士都是我们这个开放平台的研究合作者。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进行了很多区块链学术方面的早期研究,包括我前面说的智能合约,还有计算法律学方面,还有密码学方面等,在国内也创造了我们自己的北航链,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时点对话·传承问】
时艳强:胡教授作为资深的区块链领域研究者,应该接触过很多行业内人士,其中是否有您欣赏和佩服的从业者,为什么?
胡凯:回答布洛克科技【时点对话】传承问。国内方面现在区块链的研究者很多,我看了工信部的白皮书,去年以来就成立了四百多个区块链公司,包括BAT企业也在高调宣称布局区块链,但其实真正的落地应用、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应用目前还比较少。我们看到了
区块链技术的一些被看好的前景,包括马云先生在前不久的一个主题报告上特别提到了三个未来的技术,就是
人工智能、
物联网和区块链,而这三者其实是可以互相融通的技术。
国内高校的区块链技术团队有很多了,我了解的比如说清华大学邢春晓教授、
北京科大的朱岩教授、同济大学马小峰教授的团队,还有一些做形式化方法的国外的合作者,比如法国Jean Pierre教授及其同事们,他们用F*语言做智能合约的验证,还有我北航同事蔡维德、伍前红教授等,此外、
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北邮、中财等都有很多杰出的区块链技术的推动者和研究者,区块链技术在国内应该说具有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和从事技术开发的人群,这也是我们国家应该能站到区块链的高端和引领地位的一个基础保证。
【时点对话·提问一】
问题一:胡教授,请问一下,智能合约的编程语言与传统编程语言有哪些差异?学习智能合约的编程可以从哪里入手?——来自【布洛克--
西安交通大学--001】
胡凯:回答布洛克科技【时点对话】提问一。目前智能合约有一些编程语言,大家用的比较多的应该是以太坊的Solidity,其实我们自己设计的智能合约就是采用了Java,用Java的反射机制设计了智能合约执行,我觉得各种语言应该是都可以的,跟着主流的语言学,一个好处可能就是也许将来他会成为一个标准,但正如我们可以用各种语言编程同一个应用一样,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如果大家习惯用Java也可以用Java。我了解到现在有些人还在做统一的平台或者未来的智能合约语言的一些内容,一些更高层的语言。例如我刚才讲的形式化方法的描述语言可以转换成底层的语言,比如说Java语言或者C语言,这样可更方便支持非专业用户的编程。
将来最方便的是我们给大家一些编程的接口,或者说一些智能化的一些工具,比如只需要用户来写一些模板,甚至用自然语言来输入你的诉求,就像你写一个纸质合同的模板一样,然后软件工具可以自动把他们变成任何一种系统都能接收的智能合约语言。如果大家来学习一些智能合约的编程语言的话,我想一些常用的方法和语言都可以,现在都有很多相关的介绍和介绍书。
【时点对话·提问二】
问题二:胡教授,在开放的区块链上,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并上传编写智能合约,比如以太坊,那么如果有人编写了病毒式的智能合约,这对区块链的安全显然是不利的,如何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呢?——来自【布洛克--中国科技大学--003】
胡凯:回答布洛克科技【时点对话】提问二。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分布式系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开放参与,开放参与里头也难免有一些要捣蛋的人,我其实还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不知道有人碰到过没有,比如说有人编写了一个病毒智能合约,在以太网上能起到一个什么破坏作用。我想现在编智能合约,上一些系统的时候,首先是需要审计的,需要测试一些功能,但矛和盾永远都是在一个双向互相攻击的过程中得到技术发展的,这种事情肯定会有,但这不是、也不应该是我们发展的主流,就像我前面讲的智能合约工程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智能合约必须是具有法律规制的。
如果说未来智能合约出现这种情况,首先保证它的还是法律因素,我们说要从法律上来解决智能合约的安全性问题和技术方面来解决智能合约的可信性问题。因此现在区块链技术,包括区块链的监管、智能合约策略的可变性机制研究,也是可能的研究热点。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