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认为,目前很多文章都提到了
区块链的几个特点,包括分布式、去中心、不可篡改、加密算法、匿名性和可追溯,这些原理都是区块链机制。“如果用比较简单而通俗易懂的解释,区块链实际上是一种技术模式,通过这种技术模式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机制,在这个信任机制下,大家可以放心地交换信息、产品,甚至金钱,由此成为支付体系”。
然而,这种通过技术建立的信任机制,目前也出现了一些风险。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柒财经在
北京主办了一次专题研讨会,其核心议题就是区块链发展背景下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成功搭建区块链难度大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吴震提供的一组数据表明,截至2018年3月,技术平台累计发现互联网金融平台4万余家,现存活近2万家,多分布于
广东、
上海、北京、
浙江等发达省市。累计发现互联网金融用户7.01亿人,其中广东、
江苏、
山东、
河南、浙江等省份用户占据比较多。用户构成区域年轻化,20到39岁人群在其中占据比较大比重。
“随着数字货币受到热捧,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打着区块链、虚拟货币的旗号经营,去年就出现过有着400多种名目的传销币。还有一些平台利用高收益进行虚假宣传开展业务。”吴震说。
在这些问题频出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中,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披着区块链的“外衣”。
然而,区块链并不是随便编个名头就可以实现的。
吴震认为,区块链要想成功,有四个必要条件:
一是必须多方参与,包括多人或机构参与。人和机构可能是特定的,也可能像
比特币一样是不特定的。
二是多方参与并且都有积极性。如果没有积极性,就很难操作。比如建立质量管理链和溯源链,这涉及到超市、门店环节,也就需要超市、门店参与其中的动力,如果没有动力,仅靠管理是很难维持的。也许链条建成的前几个月还行,但是时间久了无人参与,就很难持续。
三是真实性问题。很多人觉得区块链里的数据都是真实的、无法篡改的,但是要保证数据在写入前是真实的、没有问题的。
四是实施难度。比如用区块链来推进扶贫工作,那么区块链的很多结点必然要下沉到贫困乡镇和农村,但有的地方连计算机系统都搞不明白,更何况实施区块链,所以难度很大。
“网上有很多文章分析这种或那种链投入应用,但我认为,如果激励机制形成不了,就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要么区块链建成后难以运行,要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激励是区块链必不可少的因素。目前很多
区块链项目还解决不了以上四个问题。当然,区块链项目发起者的初衷不一定是坏的,也想落到实处,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落实。在技术上把链建立起来没有问题,但很多结点投入成本很高,无法盈利。”吴震说。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