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生态 查看内容
  • 30893
  • 0
  • 分享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2019-6-21 10:33

来源: 国家信息中心 作者: 预测部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从现状及趋势来看,大湾区加快创新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1.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目标与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城市—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试验田,将会成为中国迈入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标志。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相比较,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口规模、经济总量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行政区域的分割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率与过分竞争,过去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中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仍然存在,城市融合度不高。此外,大湾区规划将涉及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如何在不同的制度框架下实现生产要素跨境流动、资源整体规划将是今后大湾区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因此,大湾区规划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基础上进行区域整合,实现以创新经济为驱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模式。

在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结构性转变的新发展思路下,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共识,成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全球创新中心—硅谷的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型经济提供了范本,大湾区城市创新整体定位应对标旧金山湾区,打造“下一个硅谷”。根据硅谷当地智库“硅谷联合创投”发布的《硅谷指数2018》,硅谷各项创新创业指标已成为加州乃至美国经济发展引擎。其中硅谷(包括旧金山)地区占据加州15.3%的GDP、71.5%的风险投资、74.6%的天使投资以及54.5%的专利数,作为区域乃至全球创新中心集聚效应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对标硅谷,在打造创新型产业经济集群过程中有其自身优势与挑战。总体来说,广东省整体创新能力一直以来都居于全国前列。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广东省创新综合能力2017年首次超过江苏省排名全国榜首,2018年蝉联第一,在研发投入、技术转移以及创新载体等多个方面领先于其他省份,研发投入经费总量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已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全省在企业创新、创新转化绩效以及创新环境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在创新源头的综合能力如知识创造能力方面存在发展短板。

尽管广东省在全国创新综合能力方面占据领先位置,但湾区内部创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大湾区各城市R&D投入与产出数据来看,深圳R&D投入与研发投入强度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也远远领先于湾区其他城市。尽管广州研发投入总量达到532亿元,但研发投入强度仅为2.48%。从大湾区内地9城市先进制造业以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及所占比重可看出,深圳在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方面大幅领先其他湾区城市,东莞、佛山则依靠制造业传统优势在先进制造业发展中表现突出,而广州则相较落后,以科技创新改造规模庞大的存量传统制造业仍需加紧脚步,但广州丰富的科研、教育资源以及发达的服务业体系将为高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湾区内部边缘城市如肇庆、江门等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所占比重都较低,与湾区其他城市差距进一步拉大。


图1 粤港澳大湾区研发投入与投入强度比例

图2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城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及比重

图3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城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及比重


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联结网络

以201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默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创新的经济效应给予了充分论证。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应被视作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知识溢出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是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区域经济集群化发展的基础。在建设大湾区创新产业集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城市群的创新外溢及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也要避免区域发展中资源过度集中所产生的“极化效应”,实现城市功能和产业分工的合理分布。目前区域经济发展逐渐呈现网络化发展趋势,城市群的联结日益增强,这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集群规划提供了新思路,也符合世界级大都市群的发展规律。

针对大湾区城市创新集群的空间联结与知识溢出效应分析,本文构建了大湾区区域创新引力模型,根据港澳数据可得性选取了2005年以及2015年数据动态比较大湾区创新联系空间格局的演变。该模型以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指标衡量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并以城市空间距离作为创新溢出效应主要变量,通过城市之间创新联系强度计算,可量化区域创新总体空间格局。模型一方面反映了大湾区城市创新联结历史变化趋势,另一方面也分析了各城市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功能角色,为今后构建大湾区创新集群规划、打造区域创新枢纽提供决策参考。

图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联结空间格局演变


上面左图为2005年数据,右图为2015年数据,线条粗细代表引力强度。根据模型结果对比可看出,大湾区城市创新网络联结越来越紧密,联结强度增长已十倍有余。2005年创新联结强度最大的是深圳—香港区域,其次是广州—佛山的区域联结。而2015年数据表明,除了深圳—香港、广州—佛山两大城市联结外,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的联结明显变强。而这一变化也进一步验证粤港澳大湾区制定《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政策的现实意义。根据“一廊十核”规划,广深科技走廊将沿着粤港澳大湾区东侧联结广州主城区、东莞松山湖、深圳主城区,并依靠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珠三环高速东段、穗莞深城际、广九铁路等复合型交通要道形成一个创新要素聚集、空间联结、产业联动的创新经济带。此外,创新产业带将聚集包括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深圳高新区等创新能力和潜力最强的十个区域。区域内部除分布有技术和行业地位领先的龙头企业外,也将聚集大批具有创新潜力的"独角兽"企业。大湾区“一廊十核”规划不仅强调区域创新的聚集能力,还合理分布各创新节点,避免中心城市资源过分聚集,并能有效形成区域创新产业协调发展。

针对区域内各城市的创新联结数据(表3)可看出区域创新网络中心城市发生了变化。2005年香港占据近一半的对外联结比重,作为粤港澳地区创新中心发挥了重要的对外辐射作用。而2015年,内地城市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地位逐渐提升,广州、深圳、佛山超越香港位列大湾区创新联结总量前三,香港的比重下跌较多,广州上涨幅度较大。广州作为大湾区科教科研中心,具有前沿技术研究以及人才储备等优势。据统计,广州聚集了广东省近70%的普通高校、科技人才,97%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8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105.73万人,科研机构152家,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79人。随着近年来广州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步伐,广州在大湾区创新集群中日益发挥着“创新大脑”的作用,但在高新技术力量转化以及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未来广州要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创新极”,必须要充分利用区域创新网络资源,做到对内和对外两种资源有效结合。

表3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联系占区域创新联系总量比重


此外,根据对大湾区各城市创新对外辐射及对内吸收能力的量化结果(表4)对比,湾区内地城市在创新溢出及吸收能力方面均有大幅提升。2005年数据表明香港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创新影响较大,而2015年,内地城市广州、深圳、佛山在大湾区创新网络的对外影响程度上迅速提升,甚至超越了香港。其中,广州、深圳充分发挥了区域内部双核中心的创新引领作用;佛山在创新能力吸收方面排在所有湾区城市榜首,说明佛山对区域内部创新溢出效应具有较强的吸收及转化功能。

表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对外、对内联结影响度


3.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集群影响机制

在分析了大湾区区域创新联结基础上,本文通过计量模型进一步量化区域创新影响机制。由于创新产出受到创新投入诸多因素影响,对大湾区创新产出影响机制进行定量分析可估算出哪些投入因素对创新效益存在影响,可以以此确定创新投入的重点和方向。根据大湾区内地各城市创新历史数据构建创新投入产出模型,并考虑创新空间溢出所产生的效应。在模型中,衡量创新驱动力的主要变量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企业研发人员、政府研发经费支出、政府研发人员、对外投资以及人均GDP。创新产出则主要由专利数量以及新产品产值作为衡量。我国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在我们构建的模型中细分专利变量将更为直观的区分创新形式与性质。


表5 创新溢出效应下大湾区创新投入/产出回归模型结果


 注释:*10%显著水平;**5%显著水平;***1%显著水平

表5的回归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水平下,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和政府研发经费支出对创新产出(专利数量以及新产品产值)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对大湾区整体的创新产出促进作用最大;政府研发经费支出也对专利方面的创新有积极促进作用,但在新产品产值这一变量上并没有产生显著效应;而研发人员、对外投资与人均GDP对大湾区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最大的驱动力在于企业创新活力。根据中国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排名数据,广东省以33356家高新技术企业排名全国榜首;深圳作为大湾区内部创新中心,研发经费90%以上来自企业,企业对创新的拉动作用更是有目共睹。此外,在市场力量相对集中的行业,大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优势,在渐进式创新和流程创新方面贡献较大。但在新兴行业,中小型企业颠覆式创新也为行业、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带来活力,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力量的发展对未来湾区经济转型之路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述模型对大湾区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为政府和管理部门提供了制定创新驱动政策和措施的依据。模型再次验证了大湾区区域创新能力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对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方面。结合各城市发展现状来看,深圳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创新中心,研发投入水平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东莞、佛山、惠州作为传统制造业中心,近年来在大湾区规划转型中也逐渐发力,产业逐步转向高端制造业、创新产业等新动能。受经济转型驱动,这些城市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创新成果在全国范围内表现亮眼。广州作为区域科研、对外服务贸易中心,今后将会加大创新投入,在发挥其原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创新产业、智能制造业等投入,通过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城市群深度融合实现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