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是两种形式——“碳中和”和“碳惠普”:
“碳中和”,简单一点理解就是做好事来补偿和抵消自己的原罪。比如说影星周迅就曾计算出自己一年的
航空总里程数,并折算成
碳排放量,然后自掏腰包购买了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238棵树苗种植,以完成此次碳补偿行动。
这种个人付出时间劳动或者金钱去交换补偿个人产生的碳排放的“个人
碳交易”是值得提倡的,也相信未来碳中和会成为主流、社会时尚,但这需要更多的其它层面的宣传或者为公众养成
低碳的习惯后,碳中和才会迎来爆发的一天。
“碳普惠”,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新名词,它的大概意思是用户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低碳行为被记录下来,转换成碳积分,这些碳积分可以用于兑换一些商品或者折扣券等。目前国内有不少地区开展碳普惠的试点和创新,包括
广东的碳普惠试点、
深圳的全民碳路、
北京的自愿少开一天车、
武汉的碳宝包等等,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碳普惠”的弊端是地域限制,即碳积分大多产生于当地,也基本只能在当地兑换商品或资金;还有就是用户要做出一个额外的“兑换”动作,这也许就是最大的阻碍。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