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生态 查看内容
  • 9229
  • 0
  • 分享到

深度分析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的三个关键点!

2018-4-22 13:12

来源: 数字经济与社会 作者: 陈永伟、叶逸群

不应当为了保护隐私而对数据使用进行过度监管,从而阻碍相关产业的发展


 1、不应当为了保护隐私而对数据使用进行过度监管,从而阻碍相关产业的发展。

Facebook事件发生后,很多国家的政府纷纷开始研究对隐私进行保护的新政策,其中的一些政策是比较激进的,对互联网平台搜集、使用数据给出了很多的限制。大有“宁可枉杀千人,不可十一人漏网”之势。
在我看来,这样的反应其实是有些过度的。必须认识到,隐私这个概念其实是有边界的,不应该将其泛化。

美国隐私保护专家、前白宫首席信息官特蕾莎·佩顿在《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一书中曾提出过一个同心圆模型。他认为,隐私通常指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方面的事宜,包括个人数据、个人行为以及附属于个人的空间领域等。

隐私是以个体为中心的同心圆,越接近圆心越是不愿意让渡的隐私。在同心圆扩大半径的外围,个体产生交集,也产生了隐私的交换,并以此获得友谊、亲情、理解,甚至经济利益。

至于这一系列同心圆之间的边界如何变化,其实是一个历史的概念(Holvast,2009)。在各个时代,人们对哪些个人信息可以与别人分享、哪些个人信息不可以与别人分享,认识是完全不同的。在古代,个人应对各种自然和社会风险的力量较小,需要相互抱团,自然放弃隐私,也无所谓隐私权。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个人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上升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才开始重视隐私。而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用信息可以换取的经济利益更多了,因此被视为不可侵犯的那部分隐私范围可能会变得更小。

这里我要为李彦宏鸣一句不平。之前网上盛传他说中国人不在乎隐私,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这话一经网络流传,就引来了各种指责。但事实上,如果我们看一下李彦宏的原话,其实他的话还是比较客观的。

事实上,人们愿意在一定范围内,用同心圆外层的部分信息来换取便利或利益是不争的事实,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是如此。斯坦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Susan Athey曾做过一项实验,用一定的代价来换取被试的个人信息。结果发现,即使是那些声称自己很在乎个人隐私的被试,也会为了很小的代价而出让自己的大量信息。

我个人认为,如果是个人愿意公开的、交给平台使用以换取便利的,平台对其进行搜集、使用就无可厚非。从政策角度看,当然应该保护个人珍视的、不希望泄露的那部分隐私,但绝不能以此为理由来对数据的采集和使用进行过度的干预。否则,这既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最终对于消费者的福利也是不利的。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