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经济学研究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隐私问题。我想,一种可能的思路是将隐私看为是质量(quality)的一个维度。事实上,目前已有不少学者持这种观点,例如Stucke和Grunes(2016)就建议在分析涉及隐私的竞争问题时,把隐私视为质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证。
一旦认可了以上思路,经济学中关于质量的理论就可以用来对隐私问题进行分析了。按照经济学分析的惯例,我们先从比较简单的、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讲起。
(1)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
在产业组织文献中,Gabszewicz和Thisse(1979)是一篇关于质量竞争的重要论文。在这篇论文给出的模型中,存在着两家企业,它们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质量和价格进行竞争。消费者对于质量的重视程度存在着差异,换言之,有些人愿意为了高质量的产品多花钱,而另一些则会为了更低的价格而宁愿忍受更低的产品质量。
根据Gabszewicz和Thisse的分析,最终两家企业提供的产品会形成一种分层,即一家企业提供高质量、高价格的产品,而另一家企业则提供低质量、低价格的产品。
以上这个结论可以套用到网络平台的竞争中去。所不同的是,在多数情况下,网络平台并不收费,因此它们在竞争过程中所要考虑的并不是质量和价格的权衡,而是隐私,以及其他服务之间的质量的权衡。
采用完全类似的推理,可以得到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市场上将会出现多种平台,这些平台中的一些会提供较好的服务,但会索要更多的个人信息;而另一些的服务会差一些,但索要的信息也会较少,对隐私的保护也会更为严格。如果能够实现这种状况,那么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将会达到比较好的满足。
(2)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
在现实中,真正的问题来自于信息不对称。当平台搜集了用户的信息后,用户很难知道它们会用这些信息来做什么。以Facebook事件为例,用户们或许同意Facebook分析自己的数据,以保证为自己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但却会反对将数据提供给Cambridge Analytica这样的公司,更会反对这些公司以自己的朋友同意为名,擅自抓取了自己的信息。
然而,作为消费者,他们在出让了自己的信息后,很难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实上,由于现在用户透露信息的渠道并不是单一的,因此即使用户发现自己的信息被泄露了,也很难确认自己的信息究竟是哪个平台的责任。
一旦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严重,就会出现所谓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曾在其经典论文中进行过阐述(Akerlof,1970)。
在文中,他以二手车市场为例,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二手车物美价廉,但却无人问津?他给出的答案是信息不对称干扰了市场的正常运作。由于人们难以评估二手车的真实质量,因此只能根据自己估算的质量平均值来出价,这会让好车的车主退出市场。这样的结果是,购车者会继续降低对市场上二手车质量的估价,而这又会导致另一批车主的退出。如此反复,整个市场就会萎缩。
在隐私保护问题中,问题也是类似的。
由于用户很难知道自己的信息究竟会被如何利用,因此只能根据自己的直觉来估算这一切,并要求一个相应的其他服务质量来作为补偿。这样,那些对于隐私保护比较严格、比较难给予其他服务补偿的企业将会退出市场。而这反过来会降低让消费者对于隐私保护状况的预期,从而要求更高的其他服务质量来进行补偿……如此反复,也可能导致整个互联网市场的萎缩。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