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履约驱动现象背后的“流动性不足”问题,碳定价是否合理,能否激励市场主体主动减碳也引发了业界广泛讨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碳价并非越高越好,但“过低的碳价会造成碳减排硬约束不足。”
那么,徘徊在56元左右的定价是不是合理的市场均
衡水平?对此,郭沛源表示,目前碳价相对以往有了更大激励约束效应,但还是不足。此外,受交易规则等约束限制,
碳市场价格传导为社会减排成本的预期的机制还不成熟,价格信号的传递效应还未有效地形成。
史寅虎也认为,当前全国碳市场碳价整体不高。“过低的碳价不利于形成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无法吸引大量
金融机构赋能实体产业。”不过他也谈到,“过高的碳价会增加企业节能减排、生产工艺升级的成本。”在他看来,如何有效发挥全国
碳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赋能重点控排企业实现绿色
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政府主管部门需要从政策制定端需要深度考量的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则提出,我国碳市场非履约期活跃度较弱以及碳价较低等现象也受当前碳配额总量控制与分配机制较为宽松的影响。她进一步解释,由于配额分配方式仅“免费分配”一种,并未引入拍卖等有偿分配方式,从而减少了企业面临的配额短缺压力,也降低了企业对配额的需求,使重点排放单位产生的大部分排放并未被碳配额成本覆盖。因此,与欧盟碳市场受
能源供应影响明显、呈现碳价与天然气价格涨跌同步的现象不同,我国碳市场碳价自启动以来至2021年底,碳价整体变动情况与煤炭、天然气价格变动相关程度不高,导致企业推动绿色转型、推广低碳技术应用的积极性不足。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