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碳中和 查看内容
  • 1774
  • 0
  • 分享到

业内自认“减碳雄心不足”动力电池行业显现三大隐忧

2023-9-30 09:16

来源: 新华财经 作者: 印朋

隐忧二:碳足迹标准研究滞后


“国内锂电池产业界的减排雄心不足。”梁锐说,我国动力电池减排缺少顶层规划和专业碳管理人才,国内碳足迹没有成熟的计算软件,国内碳足迹数据库与权威性不足,导致国内第三方机构相关认证不被欧美客户认可。同时,电池回收技术和回收体系落后混乱,回收过程对环境影响较大,产业市场规范化程度低。

我国应加速推进电池企业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动力电池碳足迹数据库及标准的研发制定,打造动力电池全供应链减碳体系。梁锐建议,我国应支持动力电池全供应链减碳数字化平台建设,发展电池行业碳足迹数据库和碳核算软件,制定权威性的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进一步规范动力电池回收技术和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关于加快我国电池碳足迹研究并建立中欧互认机制的提案》中建议,要尽快启动中国电池碳足迹标准和方法论研究,建立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参与全球碳中和规则制定,推动与欧盟建立电池碳足迹管理互认机制。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在电动汽车需求侧,应继续提高动力电池效能,研制钠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高效电池;加快充电桩建设,通过智能有序充电、车网互动等缓解电网压力;规划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接入电网,形成智能充放电新储能体系。目前,电池产业出现了多元化、社会化无序竞争态势,低端产能过剩显现。需大力提质降本增效,淘汰落后,加快重组整合。在招商引资上,应严格技术标准,甄别论证技术路线,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我国顶层设计应支持多元化动力技术路线,重视“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并举,舆论引导不应把“新能源汽车”与“纯电动汽车”画等号,造成概念混淆。

“我不认为未来汽车全部都走纯电动路线。”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介绍,液体燃料依然有其能量密度优势,不应过早放弃。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电储能是最低的,汽油、氢气、天然气均大于电储能。这直接导致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很难实现质的突破。绿色甲醇等绿色燃料可加入到汽车电动化进程中作为增程燃料,纯电动车快充站全面铺开不现实。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