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碳中和 查看内容
  • 2469
  • 0
  • 分享到

全球气候治理下中国清洁能源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2024-1-3 08:23

来源: 中国能源网 作者: 李阳阳

全球气候议程窗口期的机遇


后COP28时代,中国清洁能源产业迎来全球气候议程的机会窗口,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全球气候治理的推动。自《巴黎协定》以来,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是中美竞合进入到新阶段。中美作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和温室气体排放国,两国的气候变化合作与行动深受中美外交和科技关系的影响,美中竞合的态势变化对全球气候治理至关重要。从奥巴马时期引领的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下中美气候合作,到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的全面倒退,再到拜登政府以重塑美国全球领导力为目标再打“气候牌”,对华既要合作又要遏制。在此背景下,中国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承诺而采取自主减排的实际行动,为国内清洁能源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发展动能。在COP28召开之前,中美两国共同发表了《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决定启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将聚焦的合作领域包括能源转型、甲烷、循环经济和资源利用效率、低碳可持续省/州和城市、毁林等。这对中美重启合作共同应对气候问题释放了积极信号。二是西方国家对华气候政策的转变。欧盟及多数欧洲国家在安全、政治和主要经济领域,与美国立场基本保持一致。近年来,西方国家对华政策主要受到俄乌冲突、欧洲能源危机和中美大国博弈的影响。德国、法国对华政策秉持务实原则,英国虽已“脱欧”但对华政策仍受美国影响较大,南欧对华政策基本上较为友好,中东欧国家对华态度则较为复杂。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拜登政府通过“价值观外交”修复和拓展同盟关系,表面对华有所缓和。另一方面,西方各国出于本国经贸需求,重回理性考虑与中国“脱钩”对经济的影响。2023年3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中国的关系时说“需要专注于降低风险,而不是脱钩”,随后美国政客也有反复提到“去风险化”的表述。2023年4月,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IFRI)发布《中/美:失衡的欧盟》报告,认为欧盟不可能按美国意志放弃中国,而是要发展自身产业,在更广泛地区内寻找盟友。2023年5月召开的G7峰会公报首次引入对华“去风险化”(De-risk)的表述:“我们的政策方针并非旨在伤害中国,不寻求阻挠中国的经济进步和发展。我们没有脱钩或转向内部,同时也认识到经济弹性需要去风险和多元化”。2023年7月德国发布的《中国战略》(China Strategie)明确提出“中国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和系统性对手”,强调不寻求与中国“脱钩”但要在经贸上“降依赖”,强调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能源转型等领域的合作。从整体上来看,美西方国家对华政策从对抗防范到“脱钩”,再到淡化“脱钩”、强调“去风险”,即在保护本国利益和竞争优势的前提下保持对华合作关系。随着美国对华竞合态度的转变,欧洲国家在对华转向理性务实的同时,一致要求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上做出更大贡献,这就为中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国际议程和政策激励的窗口期。

第二,国内政策支持的增强。一是明确提出了“双碳”目标并作为“十四五”规划目标和指引。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先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均以“双碳”目标为指引编制了“十四五”规划和地方气候行动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二是全面制定指导性文件大力推进能源革命与能源转型。2021年11月,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提出了2025年前能源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围绕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核能、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确定了相关集中攻关、示范试验和应用推广任务。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2022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费的18%左右;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可以说,从中央到各部门都对“十四五”期间能源转型和能源体系现代化建设进行了精确布局,为我国清洁能源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完善的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

第三,能源技术创新的新驱动。世界能源转型正在全面加速,全球可再生能源、非常规油气、核能、储能、智慧能源等领域的新兴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非化石能源占比不断攀升。在可再生能源与电力系统方面,美欧已探索实现先进可再生能源友好并网、储能、氢能及燃料电池等技术试验示范。在非常规油气技术方方面,美国引领页岩气技术革命,达成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并重的新局面。在传统核能技术和能源安全层面,美、俄、法等国着力新一代核能技术突破与创新。在信息化和智能化交叉融合层面,美、欧、日等布局传统能源技术和信息交通新技术的交叉融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深入嵌入,能源-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网络互联互通。这些技术进展和经验将为中国提供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以及技术引进和本土化应用的创新资源储备。各国加强能源国际合作,能够加快推动新技术进展在多场景的试验应用,共同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近十年来,我国初步建立了能源科技创新体系,能源技术革命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中国清洁能源产业将有机会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提升自身竞争力。近三年,我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进展和突破,包括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特大型水力发电、先进核电、清洁高效火力发电、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互动等13个重点领域。截至2022年底,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12.13亿千瓦。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20万辆。2023年,中国在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水电等传统能源高效利用与绿色转型取得诸多创新成就,在风电、太阳能等新兴能源科技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以“大国重器”贡献中国方案,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新的驱动力。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