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碳中和 查看内容
  • 2467
  • 0
  • 分享到

全球气候治理下中国清洁能源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2024-1-3 08:23

来源: 中国能源网 作者: 李阳阳

国际局势和国内现实的双重挑战


尽管COP28后中国清洁能源产业面临诸多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双重挑战。

第一,在国际局势层面,先进技术的竞争压力增大,地缘政治的冲击和价值冲突仍在持续。一是随着全球清洁能源市场的扩大,中国清洁能源产业将面临来自全球各地的竞争压力,特别是那些拥有先进技术和强大资本实力的发达国家。美国拜登政府于2021年颁布《两党基础设施法》(Bipartisan Infrastructure Law,BIL),2022又年颁布《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IRA),内容多处涉及扩大美国本土清洁能源市场,大力刺激相关制造业“回流”等目标,在美国多年来的法律中效力最高、指向最明确、影响最广泛。欧盟自2021年能源危机以来,叠加俄乌冲突影响,在2022年启动《重新赋能欧盟》(REPowerEU)计划,力图摆脱对俄化石能源特别是天然气进口依赖。2023年,欧盟又发布《绿色协议产业计划》(Green Deal Industrial Plan,GDIP)以应对美国IRA引发的新能源产业不公平竞争,通过加强净零排放技术制造能力的投资,防止欧盟本土新能源企业外迁。这些举措无疑给各国的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这一系列的法案产生了连锁反应,引发了主要经济体之间对清洁能源产业链的控制和争夺,对中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全球产业链布局、制造业出海和国际市场份额带来巨大挑战。二是美国对全球气候治理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侵蚀和气候道德围剿。中美气候合作能否翻开新的篇章,仍然受到来自美国国内政治变化的挑战。中美阳光之乡声明虽然为中美气候合作的未来带来了希望,但具体合作能否最终落实,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2024年美国大选也将为美对华气候政策带来较大波动,但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在对华政策方面是一致的,即防止中国的崛起对美国霸主地位带来威胁。气候治理的政治标志化,使得美国不会放弃侵蚀“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诸如绕开《巴黎协定》组建如“净零政府倡议”“气候俱乐部”“全球甲烷减排承诺”等小多边组织和规则、炮制“终止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法案”等针对性动作,这些都可能长期伴随中美气候合作,制约中国的气候行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和清洁能源转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会面临美西方及其主导的国际组织在全球气候治理语境下围绕“公正转型”等议题展开的气候道德围剿、指责和压力。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