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工程名称
|
主要任务
|
责任单位
|
1
|
“1+N”“双碳”智治体系建设工程
|
依托杭州市能源“双碳”数智平台,整合“6+1”领域平台,建立完善“1+N”“双碳”智治架构体系。
|
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经信局、市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数据资源局,市城投集团
|
探索开展企业碳账户应用建设,构建以电力等高频监测数据为基础的碳排放核算模型,探索建立基于企业碳账户的数字治理新机制。
|
丰富“双碳”多跨应用场景,推动建设一批政府端、企业端、个人端数字化应用。
|
2
|
“光伏+”推广工程
|
在现有政策基础上,研究制定“光伏+工业”“光伏+交通”“光伏+商业”“光伏+居民”“光伏+农林”等支持政策,形成完善的“光伏+”支持政策体系。
|
市发改委
|
推进“光伏+公共建筑”行动,推动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公交停车场、车站、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安装光伏,新增装机3万千瓦。
|
市发改委、市机关事务局、市建委,市城投集团、市公交集团,各区、县(市)政府
|
推进“光伏+工业”行动,新建工业厂房屋顶光伏安装比例达到80 以上。
|
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城投集团,各区、县(市)政府
|
推进“光伏+基础设施”行动,充分利用铁路货场、高速公路、环境基础设施等建设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10万千瓦。
|
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城投集团,各区、县(市)政府
|
推进“光伏+居民”行动,深入实施百万家庭屋顶光伏工程,新增装机2万千瓦。
|
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城投集团,各区、县(市)政府
|
推进“光伏+农业”行动,在符合用地政策的前提下,建设一批农(林、茶、渔)光互补光伏电站,新增装机45万千瓦。
|
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城投集团,各区、县(市)政府
|
推进“光伏+对口支援”行动,探索杭州市与协作结对地区建立合作机制,鼓励企业走出去,投资建设或收购对口支援地区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储备一批绿电或绿证权益。
|
市发改委,市城投集团
|
3
|
城市更新工程
|
创新城市更新模式方法,研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更新模式,到2025年,推动实施城市更新改革事项12项,到2027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040个。
|
市建委、市发改委、市机关事务局,市城投集团
|
依托新一轮城市更新,研究制定发布一批公共建筑、商贸综合体、老旧小区、工业园区等城市更新指南或设计导则。
|
市建委
|
制定实施城市更新公共建筑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实施方案,推广“物联网+节能降碳”等“轻量化改造”方式,全力推进公共建筑节能降碳技术改造。
|
市发改委、市建委、市机关事务局
|
4
|
“双碳”成果转化首选地建设工程
|
加快建设绿色能源概念验证中心和杭州市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到2025年,绿色能源概念验证中心达到3家以上。
|
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国资委
|
落实《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强化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运营机制,开展先投后股等试点,常态化开展“百名专家千项成果对接万家企业”活动,积极承办“双碳”技术交易展会、路演、创新大赛等活动,打造“双碳”科技成果转化杭州模式,到2025年,推动50项“双碳”科技成果转化。
|
5
|
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建设工程
|
发展壮大储能、氢能、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装备制造业,超前布局潮汐能、核能、光热等新兴能源装备制造业,巩固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到2025年,绿色能源产业规上工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
|
市经信局、市发改委
|
推动构建绿色能源产业“两廊、三区、多点”空间布局,加强企业梯次培育,到2025年,力争培育绿色能源骨干企业20家。
|
提升低(零)碳解决方案供给水平,拓展绿色能源装备本地化应用。
|
6
|
新型供能园区建设工程
|
依托东部湾新城、临空经济示范区等试点,探索以微电网、分布式、多能互补、区域集中供能为特点的新型园区供能模式,到2030年,全市建成新型供能园区10个以上。
|
市发改委,相关区、县(市)政府
|
7
|
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程
|
开发应用减污降碳协同企业指数,建立重点行业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分级管控体系。
|
市生态环境局,余杭区政府
|
编制杭州市重点行业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指南,建立企业减污降碳协同诊断和技术指引工作机制。
|
市生态环境局
|
推进碳排放在线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开展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融合清单编制,开展碳排放时空分布模拟反演研究。
|
到2025年,创建10个及以上区、县(市)和园区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建设20个及以上减污降碳协同标杆项目。
|
市生态环境局,各区、县(市)政府
|
8
|
“绿富美”协同增效建设工程
|
推动完善淳安县实施“国储林+碳汇林”模式,探索碳汇+产业融合、绿色金融、生态补偿等价值转化路径,适时加以推广。
|
淳安县政府,市林水局、市农业农村局
|
实施低碳生态农场和低碳生态农业试验区培育工程,大力推广生态环境导向的(EOD)建设模式,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生态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绿色低碳养殖,发展减碳增汇型农业,推广临安区农林废弃物处理模式,到2025年,建成2个左右低碳生态农业试验区,150个低碳生态农场。
|
市农业农村局,临安区政府,市农发集团,市供销集团
|
9
|
“人人+”低碳品牌打造工程
|
迭代升级打造绿色出行和生活垃圾分类碳普惠平台,鼓励开发居民绿色低碳行为积分方法学,探索建立居民碳账户。拓宽绿色低碳积分权益兑付渠道,依托杭州市能源“双碳”数智平台,探索建立“碳普惠积分兑付超市”。
|
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余杭区政府、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体育局、市商务局
|
凝练推广“人人一千克”、“我为亚运种棵树”、“绿色办公十条”、“人人绿色公益三小时”、“人人一千瓦”、低碳村规民约等模式,以垃圾分类、绿色出行、植树绿化、光伏利用、餐饮节约、塑料污染治理等为主题,打造“人人+”低碳系列行动。
|
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机关事务局、市交通运输局
|
10
|
“循环减碳”建设工程
|
深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开展一般工业固废环境监管规范化建设全国试点,举办浙江省“国际无废日”主题活动,新增建成“无废细胞”500个以上,“无废”指数保持全省前列,全力争创全国“无废城市”建设标杆。
|
市生态环境局
|
依托富阳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打造全省最为完善的固体废物和餐厨垃圾循环经济产业链。
|
富阳区政府,市发改委
|
依托建德市精细化工产业,打造以“氯—硅—磷”为标志的精细化工典型循环经济产业链。
|
建德市政府
|
联合相关企业和高校,积极探索制定外卖塑料等低值可回收物循环回收方案,打造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
|
市发改委、市商务局,相关区、县(市)政府
|
推进碳捕集利用技术研发攻关,探索在水泥、热电、化工等行业开展试点,加大相关企业招引和培育力度,构建二氧化碳回收利用产业链。
|
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发改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