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生态 查看内容
  • 6595
  • 0
  • 分享到

简析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相关问题认识及建议

2018-10-26 09:58

来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作者: 周莉萍、胡思慧、柳青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现代货币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私人数字货币、私人支付工具的发展抢先一步回应,替代传统货币部分功能。私人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目前主要是新型数字加密技术和分布式记账技术,作者认为,法定数字货币可以借鉴,但应考虑分布式记账技术的交易性能以及不同共识算法产生的资源成本。不同的法定数字货币实现模式主要对两个问题产生不同影响:一是商业银行地位,二是信用创造机制。有别于其他国家,中国的私人数字支付工具非常发达,未来的法定数字货币应考虑此因素,以提高支付清算体系性能为导向发展,并为第三方支付等金融科技公司和商业银行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为何构思法定数字货币

自货币产生以来,不同性质的货币(公共货币与私人货币)、不同形态的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之间的竞争从未停止过。货币由贝壳、布锦、牲畜等商品形态,到青铜、白银、黄金等金属形态,再到纸币形态甚至数字形态,既是技术变迁推动货币形态更迭的过程,也是不同形态的货币之间漫长竞争的结果。货币竞争核心目标是追求更加高效、更低成本的支付清算。21世纪以来,数字经济对传统货币体系提出挑战: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追求资产保值等避险性需求、追求私密性需求等。传统货币体系短期内无以应对,私人数字货币抢先一步。

比特币为代表的私人数字货币主要应用了分布式记账技术和基于两方模式的加密技术,通过全网形成共识算法发行货币,通过挖矿、记账等一并实现发行货币、结算和清算,能满足数字经济的安全需求和效率需求。同时,以固定发行数量、消灭通货膨胀迎合投资者的需求,如比特币在其生命周期内的发行总量为2100万枚。但毫无疑问会在局部范围造成通货紧缩,比特币近年来过山车式的价格波动即为例证。

私人数字货币诞生之际恰逢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和全球多国实施货币量化宽松政策,民怨沸腾。因此,创造私人数字货币的中本聪们信奉去中心化、货币非国家化理念。从其去中心化的设计机制来看,私人数字货币创建者的核心信仰与哈耶克的“货币的非国家化理论”无限接近。哈耶克早期曾建议将市场竞争引入货币领域,允许私人商业银行发行货币,用市场中优胜劣汰的竞争性货币取代国家垄断发行的主权货币,从而实现“货币的非国家化”。这一理论的成立需要诸多前提条件的支持,除了个别国家在个别时期实行过自由银行业体制之外,现实当中的货币非国家化实例几乎没有。私人数字货币本质是一种投机性的数字游戏,充其量是一种数字资产,其运行机制距离货币的角色甚远。例如,第一,私人数字货币的市场交易和价格多是由市场情绪而不是依据其自身价值的理性选择主导的。第二,潜在沉没成本高。比特币等交易不可撤销、追溯,一旦丢失或被盗,就意味着绝对损失,没有主体承担清偿等法律责任。第三,比特币等使用的工作量证明机制的共识算法(POW)导致了极高的电力成本和储存成本,浪费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据悉,仅2017年全球仅比特币交易就耗费高达300亿度的电量,约占全球用电量的0.13%。第四,分布式记账技术交易性能差,不能满足货币金融体系交易需要。从比特币区块链来看,其目前的平均交易频率为每秒5~7笔,也就是每笔交易耗时约0.2秒左右,大额交易确认时间则约为1小时,而当前金融系统的交易频率远高于此。以一般的期货交易所为例,其期货行情发布频率为每次250毫秒至500毫秒;而全球股票市场从收到交易行情到交易者发出交易指令也已经缩短至2毫秒左右,更有技术公司宣布,其可以缩短至120纳秒至240纳秒左右。第五,私人数字货币做不到绝对的去中心化,价格泡沫容易滋生私下的联盟,如比特币工厂。

显然,分布式记账技术目前的交易性能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金融体系的高频交易需求,私人数字货币无法正常发挥货币的基本功能,更多意义上是一种高度投机的金融商品。诚然,货币主导权也不容侵犯。但是,数字经济对货币金融体系的内在挑战依然存在,传统货币体系必须应对,法定数字货币的构思应运而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是解决传统货币体系内在摩擦的唯一出路。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1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