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数字货币需求愈加凸显。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居民消费、投资、储蓄行为日趋数字化。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网上购物、网络教学、线上办公、远程医疗等数字化工作生活方式愈发活跃,公众对于无接触式支付的依赖程度加深,线上
金融服务需求日益旺盛。欧洲央行一项关于欧元区消费者支付态度的研究报告显示,约1/2的受访者表示,更喜欢使用非现金支付方式,而使用现金支付在支付总额中的占比也从2016年的79%降至2019年的73%。
第二,现有支付方式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一是可获得性较差。来自世界银行全球普惠金融指数数据库的2017年的数据显示,欧元区仍有5%的人口没有银行账户,而欧盟其他欠发达经济体的比例更高。由于缺乏交易账户和技术支持,这类受到金融排斥的人群只能使用现金支付。二是交易成本高。银行卡支付网络通常需要三方或四方参与处理交易,并从中收取交换费和许可费等各种费用,透明度和结算速度不尽如人意。三是泛欧洲支付体系不完善。欧洲消费者可选择的支付方式众多,例如德国的GIRO(General Interbank Recurring Order)和法国的CB卡(Carte Bancaire)等本地支付系统,Visa、Mastercard、PayPal、支付宝等区外支付体系,但尚缺乏覆盖整个欧洲的支付网络。四是跨境支付效率低、风险大。目前,欧洲跨境清算高度依赖由美国控制的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跨境交易需3—5天才能到账,清算效率较低,手续费高昂,且面临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第三,
比特币等加密数字代币和脸书(Facebook)等非主权数字货币项目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
加密货币多达一万多种,总市值超过2万亿美元(数据来源于CoinMarketCap网站,截至2021年8月26日)。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由于受到缺乏价值支撑、价格波动剧烈、交易效率低下、能耗巨大等局限,难以在市场中发挥货币职能,其“去中心化”和“完全匿名”的特点,也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经济活动,危害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欧洲央行认为,在日益数字化的趋势下,提供无风险、可访问、高效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可以抵消由大型科技公司主导的加密资产的风险,避免对金融稳定性和货币政策产生不良影响。
第四,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工作。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全球65个国家或经济体的中央银行中约86%已开展数字货币研究,60%正在进行实验或概念验证,14%已部署试点项目。目前,大多数国家和经济体的央行数字货币处于研发和测试阶段,这使得欧洲央行开发数字欧元的紧迫感日益增加。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