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港口、航运业持续开展
能源转型和污染防治,收效明显,但同时也面临着标准偏松、替代燃料选择难等诸多挑战。
在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等今天(7日)举办的“2023港航先锋
论坛”上,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环境资源所有关专家表示,水路运输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却也是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其能源转型进程,不仅事关周边城市空气质量提升、公众健康改善,更将影响港口和航运、乃至整个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发展和零碳未来。
中国船级社有关专家也表示,在“双碳”目标和国际海事组织更加严格的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背景下,港口和航运业面临着减污降碳新挑战和绿色发展新机遇。
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前十的港口中,中国分别占据八席和七席。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今天发布的《蓝港先锋2023》显示,港航业在承载货物装卸、集疏港运输及物流服务等活动的同时,港口装卸机械、港内运输车辆、集疏运卡车、靠港船舶的运输活动,也带来了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此外,货物本身在装卸、存储、运输等环节,同样会产生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
《蓝港先锋2023》称,2022年,中国21个沿海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达到84%,其中7个港口达到100%;21个内河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实现全覆盖。25个沿海及内河港的铁路、水路及管道等清洁集疏运比例平均达到75%,2022年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同比增长16%。
以广州、岳阳和
武汉为例,上述三地的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显示,港口船舶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占城市NOx总排放量的比例超过两成。另据2022年全国53个主要港口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近四成港口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和臭氧(O3)年评价浓度超标。
研究还发现,作为实现减污降碳的关键路径,港作船舶、港口移动机械、港内运输车辆和港口集疏运卡车的能源替代快速起步并取得突破。
截至2022年,中国港口已交付和在建的LNG双燃料动力、油电混合动力、纯电动拖轮达到11艘,其中有2艘为纯电动拖轮;大功率电动移动机械已在多个主要港口开展应用,
杭州港移动机械的电动化比例达到14%;16家港口的港内运输车辆新能源占比平均达到16%;部分港口开始推动集疏运卡车和内河船舶的充换电站设施建设,并布局船舶零碳燃料加注业务。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