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生态 查看内容
  • 11264
  • 0
  • 分享到

区块链与通证经济站在新的“十字路口”

2018-12-4 10:43

来源: 通证派大本营 作者: 孟岩

国内通证圈应该主攻小通证


孟:再回来说小通证这个话题。“小通证”这个词有不少人已经开始使用了,比如天天抖料的陈菜根、吃货大陆的洪七公和黄蓉。我本人也开始在小范围内使用这个词。您对于小通证如何定义?

元:小通证是相对于大通证来说的。现在大通证主要出问题的是其融资性质,成为很多金融欺诈的工具。因此小通证就把这个性质拿掉,不融资、不 ico、不预售,重点突出其作为激励工具,降低交易摩擦,促进协作的性质。也就是说,小通证不能具有炒作的性质。这就要求小通证本身与某种相对稳定的价值进行绑定。一般来说,企业可以将小通证与自己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绑定,这类似于企业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为抵押发行的稳定通证。

比如企业可以用小通证作为内部管理工具,用不同的通证来为员工和团队记分,鼓励员工与部门之间协作,基于通证来论功行赏。这是小通证的典型应用,以企业边界为边界。

如果把这个边界扩大到网络社群,或者企业与其用户形成的社群组织,那么小通证就跟我们熟悉的互联网积分比较相近了

孟:这正是我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之一。很多人听完小通证的描述,说这个就是互联网积分,没啥新意。

元:首先,作为一种制度型技术,区块链和通证追求的是提高人的协作效用,而不是某些人所谓的“新意”,以“没有新意”来否定一个制度型技术创新,是非常愚蠢的。某些人总要显示自己博学多闻,每每碰到一个新生事物,不认真研究其创新点,粗粗一看,就摆起一副“太阳下面无新事”的态度,这个也无新意,那个也无新意,总之什么想法他都见过,什么创新在他眼里都是雕虫小技。持这种态度的人,在创新当中往往是最消极、最无用的,除了逞口舌之能之外,毫无建树,因此我对于所谓“无新意”的批评,从来都嗤之以鼻。

积分,尤其是互联网积分,使用是极其广泛的。这是企业为了增强用户粘性、降低交易摩擦、改进客户关系的最常用、最普遍的工具之一。然而恰恰因为其使用广泛,人人习以为常,却几乎从来没有被认真研究过,更谈不上体系化、科学化的管理与运营,很多时候甚至沦为一种愚弄用户的工具。

小通证与积分当然有很多相通之处,这有什么奇怪呢?如果要这么说,积分与票证、与我们在幼儿园、小学里得到的小红花、小星星都有相通之处,而后者由于自古以来的勋章、奖章、徽章、官服、爵位等等都有相通之处。这就是人类数千年来表示奖励、确定资源分配次序、促进协作的基本方式。

我们要注意通证与积分不同的地方。积分,尤其是中心化发行的互联网积分,往往缺少严肃统一的管理运营体系,随意性极强,对于积分创建、定价、分配、流通、消耗的规则朝令夕改,各种规则之间矛盾重重,目的含混、规则复杂、架床叠屋,普遍存在滥发、超发、黑箱操作的情况。因此,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这种积分根本不值得信赖。

小通证则不同,不但要求有精心设计的规则和机制,有充分的数据透明性,而且对于一些关键的规则,不但提供更严格的保证,甚至要求使用智能合约来加以约束。

孟:所以小通证其实就是管理得更严格、更体系化、更具可信度的积分?

元:是否可以这么描述,还需要再观察和思考一段时间。但是我想说,同一个东西,管得好不好,往往是天壤之别。比如当代各国在宪法文本上有诸多相通之处,但国家实际运行情况往往是天差地别。其中差异,完全是看这些条文是否得到更严格的执行。执行得好,就是现代文明国家,执行不好,可能连封建制度都比不上。

小通证当然可以是管理得更严格、更体系化、更可信的积分,但是它还可能拥有其他的一些关键属性,比如小通证的创建可以是去中心化的,可以是基于算法来进行配置的,这些都是普通的互联网积分所不具备的。

孟:小通证是否一定要跑在区块链上?

元:我们讨论过这个问题。小通证不一定要跑在区块链上,中心化系统也可以跑小通证。但是从中长期来讲,一个希望取信与人的小通证,最好上链。只有上链,才能够公开、透明,才能够利用智能合约来保障某些规则得到彻底的执行。我相信假以时日,人们会逐渐提高对于小通证的要求,一切不在链上发行的数字化对象,将不会被认为是通证。

孟:失去了融资功能,小通证的威力似乎大打折扣,还有必要使用它吗?

元:对这个问题我们也存在一个认识过程。在一开始我也认为小通证是个权宜之计,取消融资属性,其意义削减了九成。但最近这一段时间,一些小通证项目的实践表明,我们早先大大低估了小通证在润滑交易、增强企业与用户社群互动、促进社群协作方面的威力,过高的估计了人们在使用通证时的投机冲动。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认识小通证的过程,主要是在数字货币市场的参与者群体当中进行的,因此会有一个认知,就是以为所有的人参与其中都是为了获得数字货币升值所带来的高收益。当我们提出不具可炒作性的小通证时,这个人群对其反应当然是冷淡的,因为他们关注的就是通证的可炒作性。而这种冷淡的反应包围了我们,使我们低估了小通证的激励意义。然而当我们跳出这个圈子,很快就会意识到,具有这种心态的人群,充其量不过数百万之众,与小通证所能覆盖和激励的潜在总人口相比,只是一个很小的群体。须知,大多数人并不喜欢参与金融投机,他们没有那个时间和兴趣整日追逐市场的起伏。他们更信奉踏实的积累与进步,对于一夜暴富的故事也有很强分辨能力。但是这些人都可能成为小通证的用户,能够被小而确定的筹赏所激励,愿意进行积极有效的协作。

一些最新的通证经济实践也表明,小通证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今年以来,已经有一些小通证的实践,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先成功、很快又失败,媒体已经有很多报道。从这些案例来看,小通证的威力是巨大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问题反而是如何用好它,而不至于被其所伤、甚至所毁。

孟:在这一部分,我倒是有所思考与实践。

原本我在研究通证经济系统设计模式的时候,心中并无小通证与大通证之分,因此我收集了数十个案例,总结了十几种通证架构模式。一开始我觉得架构设计变化空间极大,各种新鲜的模式将层出不穷。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我逐渐发现,其实最有用、最易于理解、最安全可靠的通证架构就那么几种,其他的无非是衍生和微小的变化。尤其是有那么三四种模式,几乎可以适用于 99% 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在架构设计上标新立异,往往伴随着较大的风险,得不偿失。从这三四种架构中选择一个就好。但是同一架构之下,还可以分化出无限多种具体方案,这些方案之间的竞争,主要就体现在具体参数的选择上。比如发行速度、分配比例、激励兑现等等,设计水平全体现在这些问题上面了。核心问题是度与量,过于保守则激励不足,竞争力弱,过于激进则昙花一现,甚至沦为庞氏骗局。我称这些设计问题为通证量化参数设计。

初步研究表明,通证量化参数的设计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恐怕要引入大数据和大规模仿真的机制才能够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而且在这些问题上,设计与实际运营将结为一体。当系统进入运营之后,仍需要根据实际数据进行必要的规则调整,以保持整个小通证经济体的健康、可持续与相对竞争力。

元:由此可见,经济系统的设计对于小通证来说更加生死攸关。

孟:技术的问题总能找到解决之道,但是很多人还是对于小通证的合规问题有担忧。互联网积分本身也是被置于严格监管之下的,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元:这个问题确实关键。我认为也需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互动和努力来平衡解决。

首先从实施一方来说,必须把握住底线,不能再让小通证沦为融资、金融欺诈的工具。这里头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小通证必须绑定企业实际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能力,不能超发。企业为自己发放的小通证提供最终兑付,不能由它人代为兑付。我以为,把握住这个原则,小通证就只是企业销售的单功能预付性积分,甚至是企业免费赠送给用户的优惠权益,它的规模和流通范围都会是非常有限的。在这个基础上,企业可以设计一些机制,对其用户进行激励和回馈,增强粘性,增进客户关系。这是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工具,天经地义。使用区块链和智能合约,只是为了增强其透明性、可信性,是对消费者和商家都有利的工具。

另一方面,从监管这来说,应当积极了解这个新的事物,在监管、税收等一系列关键制度安排上细致研究,给出框架,也给出空间,给创新者吃定心丸。

特别是,我们不否认小通证具有一定的私人货币的属性,恐怕一部分所谓专家学者又免不了要跳出来义正辞严的以维护人民币权威的理由来打压小通证。要知道私人货币这个东西,自古至今一直存在,银票、汇票、企业发行的本票和期票都是私人货币,商家发放的积分是私人货币,某种意义上你写一个欠条,欠条一流转,就成为私人货币。私人货币从来就不是禁区,也根本禁止不了,应该允许开放的讨论。完全禁止私人货币,而由国家法币完全彻底清一色的统治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情形自古至今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只存在于一些人的口号和臆想里。私人货币作为法币的补充,对提升经济效率、降低商业摩擦、组织协作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当然,私人货币与新技术平台相结合,当然会产生新的问题。而新课题需要新的研究和新的监管体系,更需要开放的讨论。我相信小通证作为一个能够提升实体经济效率的新工具,能够在中国得到很好的监管和落地实践。在这个领域,中国是有很大的机会领先世界的。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1234567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