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生态 查看内容
  • 14712
  • 0
  • 分享到

深度 从货币与支付史看脸书Libra的“返祖现象”

2019-8-8 08:59

来源: 百度公共政策研究院 作者: 赵鹞

银行支付的出现


  现代银行业从多个不同的起点发展起来。AC10世纪的阿拉伯的穆斯林聚集地区有着发达的银行业经营业务,在中世纪的中东地区,银行家们不仅从事货币兑换和发放贷款业务,还使用多种固定支付方式开展支付业务。支票已经从拜占庭传入该地区,其它的支付工具,例如suftadja(一种通过信用授权委托的异地延期结算支付工具),不但有效地用于该地区不同城市间的日常零售业务中,同时也用于政府和大额(批发)支付业务中(Ashtor,1972)。与中东地区相反,在西方基督教教徒聚集地区,很多地区流通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来源的硬币,例如,AC13世纪的威尼斯,货币兑换商们通过扩展其对金属硬币估值和检验的专业角色,在其所持有的存款基础上,提供支付业务与其他银行业务(Kohn, 1999; Mueller, 1997)。AC14世纪,位于佛罗伦萨的两个银行业家族(Peruzzi家族和Bardi家族)建立起了横跨欧洲的银行网络,在银行内部实现了远距离的支付业务,但在1348年,由于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债务违约而倒闭,其它银行业家族取代了他们。例如,Medici家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各个重要的金融中心拥有类似的广泛的分支行和代理行网络。此后100年,Augsburg家族和Fuggers家族,以及其它德国南部的银行业家族,都为若干欧洲显贵尤其是西班牙的统治者提供贷款(Kindleberger,1993)。在其它地区,例如17世纪中期的伦敦,银行业的雏形已经出现在金匠(Goldsmith)行业中,类似的银行业务从提供安全保管、便利设施等特殊服务中发展起来。

1641年西班牙金币

  不论西方国家的银行是起源于货币兑换商抑或是金匠铺,商人们都可以把自己的金币存在他们那里,并得到一张收据。然后,商人们就可以通过货币兑换商或金匠铺的账簿,或者是通过转让其签发的收据来进行交易。事实上,加密货币从业者们关于账户(account)范式和所谓代币(token)范式的讨论,在欧洲银行业发展史上也是有迹可循的。通过中介机构的账簿(ledger)或者具有代币(token)功能的收据,如银行券的转让进行支付,这两个范式之间的差异与竞争影响了现代银行演化的路径。在欧洲大陆,基于账簿,以至现在的账户的跨行转账支付逐渐成为主流的支付方式,而基于代币功能的银行券支付被历史淘汰。然而,至少在AC19世纪前,在英国或美国等非欧洲大陆的地区,发行银行券仍旧是很普遍的。但是,以发行银行券为主的国家的银行支付系统也会使用基于账户的支付转账形式,反之亦然。由此可见,关于账户范式,还是代币范式,两者在历史上并不是水火不容的或者说平行发展的。不同的支付方式也反映了解决各自固有缺陷所需要的不同成本。基于账户范式的支付系统,需要验证开户人的身份和持续记录开户人的商业信誉。这种系统易受身份盗用的攻击,而且保存记录要花费很高的成本。相比之下,代币范式的银行券系统,则需要检验正在流通的代币所对应的抵押品价值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或者说是信用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早年较高的身份识别与持续记录的成本已经大为降低,基于账户范式的优势更加显著,并且更容易满足政府对于金融诚信(financialintegrity)的高要求(Kahn和Roberds,2009)。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