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分级利率体系来控制CBDC需求量的激增是一个可行方案。事实上,一些央行为调整存款规模,已对存款准备金采取了类似措施。DC/EP的定位是替代M0,正常情况下M0是零利率。当用户持有CBDC超过一定限额,则对CBDC收取负利率,这种负利率应保证即使考虑风险溢价,其吸引力仍低于商业银行存款及其他
金融资产。在这种情况下,若存在外生冲击,如金融危机使CBDC需求大幅上升,则央行可进一步下调负利率或者设计第三级、第四级甚至更多层级的负利率,每个层级对应更低的利率水平。
同时对第一层级可支付一个正利率,最高可达到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利率,等于在危机时给出了一项有限额的安全资产,吸引公众将CBDC持有量维持在第一层级,第一层级的额度应当满足正常流通使用需求,可参照当前流通的纸币人均使用量,央行可承诺一个第一层级的最低限度,并且保证不会对其收取负利率,这可以抵消掉公众一部分持有CBDC的需求,从而避免挤兑发生。
分层利率体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CBDC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用。在我国央行人员早期的表态中,可以看到央行本意是对CBDC付息,利用CBDC与银行存款间的竞争关系,通过调整CBDC利率来实现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的调控。然而随着我国将CBDC明确定义为M0(官方名称也确定为DC/EP),已确定不会付息。一个补充性的方案是设置分层利率形式,对超出一定数量的DC/EP施行负利率,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零利率下限的限制,但也仅作为特殊时期的非常手段,在大多数时期DC/EP不付息。
另一个问题是,在确定“央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后,商业银行应当如何管理DC/EP。公众在央行不拥有账户,需借助商业银行体系调整DC/EP持有量。一种容易落地的方案是在充分利用现有金融系统的基础上增加DC/EP管理功能,即在商业银行账户中增加数字钱包功能,即在商业银行账户体系同时存在银行账户和数字货币钱包,且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为防止超发,商业银行对DC/EP缴纳100%准备金。
基于此,本文根据公布的DC/EP特点和政策目标,设置了DC/EP分级利率体系,该体系具有如下特点:第一,DC/EP作为M0的替代物;第二,DC/EP采取“央行——商业银行”二元投放体系及“一币、两库、三中心”运行框架;第三,DC/EP在一定限额内施行零利率,对超过限额部分施行负利率;第四,商业银行同时管理银行存款账户和数字货币钱包,二者可实现转换;第五,法定准备金与DC/EP可实现转换。
DC/EP从央行发行库转移到商业银行银行库,之后再由商业银行进入其账户体系中的数字货币钱包,商业银行客户可通过个人或企业的数字货币钱包使用DC/EP,数字货币钱包中的DC/EP可随时转换为商业银行账户中的电子货币,类似于当前的现金到银行存款的转换。央行对数字货币钱包不设限额,个人原则上可以大量持有DC/EP,但对于数字货币钱包内余额大于某一额度的用户,对其持有的DC/EP施行负利率,对低于这一额度的施行零利率。在公众对DC/EP需求大幅增加的时期,持有额度低于阈值的用户可以支付一个大致等于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利率的正利率,从而避免公众将大量银行存款转换为DC/EP。
五、总结与展望
货币作为经济运转的基础性变量,数字化、公共化和智能化是其发展的必然方向,CBDC在全球范围内推出势在必行,其中
区块链、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将发挥建设性作用。出台CBDC对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深化数字金融发展、推进数字经济建设均有重要意义,我国DC/EP的研发、测试与试点走在了全球前列。
本文从理论和现实出发,就经济金融视角下的数字货币概念界定、CBDC是否基于区块链、CBDC的优势与风险以及运行机制等问题做出阐述分析,并在我国DC/EP “央行——商业银行”二元投放体系以及“一币、两库、三中心”运行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分级利率体系,力图做到明确概念、厘清误区、凝聚共识、推进落地。
本文作者:
吴桐,CECBC区块链专委会副主任、数字经济商学院院长,数字资产研究院研究员,区块链和数字经济领域知名学者,著有《链改:重塑社会结构与经济格局》、《链政经济:区块链和政务系统的融合》。
李家骐,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
陈梦愉,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
原文发表于《
贵州社会科学》(CSSCI)2020年第3期,《贵州社会科学》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贵州省一级期刊等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