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生态 查看内容
  • 7296
  • 0
  • 分享到

失焦与重构:区块链技术下社交媒体用户隐私边界探析

2023-3-6 11:28

来源: 全中看传媒 作者: 姜雪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途径等发生变化,用户的隐私边界逐渐变得模糊。区块链凭借“去信任”和“去中介”的技术理念,赋予社交媒体用户自我主权的能力,一方面加剧了隐私边界的冲突和失焦,另一方面又给予用户抵抗隐私管理秩序崩溃甚至是重构原有隐私边界的能力。区块链社交媒体颠覆了传统的隐私边界研究思路,用户不再是被建构的主体,这为隐私边界管理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隐私边界  社交媒体  区块链  隐私管理

一、问题的引入

作为典型的公共信息产品,社交媒体的生产活动依赖于用户数据的输入,用户也需借由社交媒体满足一系列的社会需求。[1]用户的自我披露行为使大量个人隐私信息暴露在社交网络之中,其中包括了个人简介、社交动态、位置信息、浏览记录等。[2]社交媒体平台基于这些数据,实现对用户的精细化管理,即单粒度管理。不过,对用户来说,社交媒体场域与个人生活的深度交融,带来的是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界限的日渐消弭。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就将公私关系中的“私”与圈子的划分相联系,并认为“私”的就是一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3]但是,社交媒体平台数据垄断、隐私悖论等现象的存在,使用户无法完全分离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隐私边界逐渐失焦。隐私边界的失焦不仅让隐私数据的归属和使用权限被社交媒体平台滥用,[4]用户也难以管理自我隐私边界,隐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桑德拉·佩特罗尼奥在传播隐私管理理论中指出,边界的存在意味着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存在着界限。[5]在传统社交环境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相对独立,隐私边界的界定也相对容易。[6]但随着在线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活动、社交圈子的数字化,个人隐私信息变得多而繁杂,隐私边界也呈现出动态变化。目前,围绕隐私边界,许多学者引入了传播隐私管理理论,并将其与Meta、微信、微博等主流社交媒体联系在一起,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用户行为、隐私管理、隐私信息规制等方面,丰富了以往的理论研究。然而,面对社交媒体隐私边界的失焦问题,大部分研究的结果都是针对平台方的策略与规制,很难解决隐私边界消弭背后的症结所在。[7]社交媒体隐私边界的研究与讨论根源于频繁出现的隐私安全问题,用户无法廓清自己的公私边界,造成部分隐私数据不可避免地被泄露。因此,重构隐私边界同样需要考虑用户的诉求,对于用户个人而言,主体常常面临着“被建构”、权利“被代表”、权力“被转移”的窘境,技术受益失衡的现象需要被打破。[8]

社交媒体平台凭借技术垄断了平台用户数据,并形成了对用户的权力规训。用户无法控制隐私信息的流向和使用范围,造成私人空间失守。[9]伴随区块链技术的出现,社交媒体用户作为数字主体所拥有的各项应有权益有了重获的可能。区块链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衍生出来的新型技术体系,拥有“去信任”“去中介”等特点,能够不依赖第三方可信机构在陌生节点之间建立点对点的可信价值传递,打破中心化互联网的桎梏。区块链社交媒体不受制于现有的B/S网络架构,在赋能用户的基础上,重新定义用户的公私边界,改变当下用户隐私边界的模糊状态。基于以往研究,本文通过传播隐私管理理论的5个基本假定及其隐私规则管理过程,探讨区块链技术下社交媒体用户隐私边界的失焦与重构,进而分析区块链技术对改善平台与用户地位失衡现象以及重构用户隐私边界的影响。

二、理论基础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