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生态 查看内容
  • 7650
  • 0
  • 分享到

失焦与重构:区块链技术下社交媒体用户隐私边界探析

2023-3-6 11:28

来源: 全中看传媒 作者: 姜雪

去中介:社交媒体用户隐私边界的抵抗与重构


1.抵抗:秩序崩溃时的用户个体

协调与管理自己与他人的边界极具挑战性,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环境下,隐私信息的传播内容与范围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用户的自我边界和二元边界被极大地拓展。同时,社交媒体与人的生活交织密切,用户的多重角色身份常常杂糅在一个社交空间中,这也加大了隐私管理的难度。多方因素干扰下,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管理过程极易发生崩溃现象,即边界扰动,根据传播隐私管理理论,造成边界扰动原因主要归为边界规则出错与边界模糊。[37]但在中心化社交媒体中,用户与平台的地位从技术到资本都是悬殊的,即使用户意识到隐私边界规则被打破或边界出现模糊,有限的权力空间也很难让其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最终只能选择被动接受。也有部分用户因隐私安全而对社交媒体产生倦怠情绪,甚至选择淡出社交媒体,但这种抵抗行为也只能看作用户无力改变平台数据霸权地位而作出被动回应。

区块链+社交媒体”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分布式社交网络,不同于传统的中心化网络,链上节点都是平等且独立的,不存在中心化网络节点,并由多方用户共同管理和维护。[38]区块链赋予节点平等地位,社交媒体用户拥有了自主管理节点信息的权力,形成去中介化的媒介化环境,以往无意识、被动的信息交换机制将不复存在,与平台所形成的不平等权力体系也会瓦解。面对隐私边界规则崩溃抑或是边界模糊化,被区块链赋能的社交媒体用户隐私素养有了更为坚实的配套技术支撑,可以更加主动地应对隐私协同管理中出现的边界扰动现象,例如修复边界规则、重新设定边界等,进而维护原有的隐私管理系统。传播隐私管理理论认为个体是通过制定规则来形成具有明确边界的认知信息空间,[39]但在线社交环境淡化了社交媒体用户对隐私边界状态变化的感知,“不作为”与“无意识”让社交媒体平台的隐私侵害成为常态。不过,社交媒体用户偶发性的抵抗行为反映了其作为权力主体是存在并拥有自我意识的,而区块链技术的加入,使用户有能力纠正出错的边界规则,有权力定义被模糊的隐私边界,从而唤醒了用户的自我意识。

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框架包含五大要素,分别为“图片—图像素养”“再生产素养”“分支素养”“信息素养”“社会—情感素养”,[40]其中,信息素养是个体了解、鉴别、获取、控制以及存储信息的能力,隐私素养也包含在内,且与社交媒体用户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区块链+社交媒体”框架下,区块链的P2P网络技术、非对称性加密等技术不仅将社交媒体用户独立为权力主体,也为提升用户隐私素养提供了技术支撑。在社交媒体用户面对不断崩溃的隐私边界秩序时,被区块链赋能后的隐私素养可以增强用户在认知、态度和行为层面的信息保护能力,唤醒用户的自我意识,刺激其抵抗行为,甚至是重构原有的隐私边界,这也是下文将要继续探讨的内容。

2.重构:数据确权下的隐私边界

桑德拉·彼的罗尼奥(Sandra Petronio)用边界的比喻来区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信息。[41]在传统的线下人际传播中,公私边界划分得很清晰,但随着在线社交网络的发展,大量隐私信息涌入社交媒体平台,用户隐私边界变得愈发动态起来。传播隐私管理理论在假设中提到了“控制和所有权”的概念,认为隐私信息及边界为个体所有,并且个体有权力控制隐私信息及其流通情况。其中,控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相信拥有私人信息或与他人共同拥有私人信息,所以需要控制边界;二是控制可以消解披露或隐藏私人信息所带来的潜在危害。[42]不同于线下人际传播,社交媒体与人的生活紧密交织,公私边界逐渐消融,而且隐私信息的线上迁移,背后也伴随着隐私权力的转移。正如前文分析,社交媒体平台凭借资本与技术优势,垄断用户绝大部分数据,剥夺其数据“自决权”。权力失衡下,用户的隐私信息与边界不再完全属于自己,隐私控制权也被极大削弱。

区块链作为分布式网络,致力于消除传统网络架构里中枢节点的控制性,链上各节点置于同一层面,节点间平等收发信息、参与交易和记账,个体可以控制所拥有节点内的所有数据。[43]“区块链+社交媒体”模式下,媒介的中介化载体角色被削弱,用户打破与平台的不对等地位,摆脱“数字剥削”,就隐私信息而言,用户可利用私钥和签名证明自己的身份、数据和交易所有权,实现了数字身份和隐私数据的确权。另外,区块链的非对称性加密、智能合约和DID技术也可以实现数字身份的自主可控,社交媒体用户无需依赖第三方便可以自主管理身份,便利了用户隐私管理。一直以来,隐私保护的核心准则都是个人自主决定隐私信息被如何处理以及被谁处理,但社交媒体用户在平台数据垄断下难以实现自决,正是区块链赋予了用户控制隐私信息的权力,并将数据确权给用户,用户也就享有了对于私人领域数据的“自决权”。

在区块链社交媒体情境下,用户通过自我建构重新获得原本失衡的信息权力,从而调整已失序的隐私边界。传播隐私管理理论将规则视为边界管理的基础,认为风险收益比、情境因素、动机标准、性别标准以及文化标准是形成边界管理规则的5个标准。[44]社交媒体用户在区块链赋能下,通过衡量隐私披露的风险收益比,或根据环境、动机、文化等自身情况,利用智能合约重新定义边界规则,利用非对称性加密和DID技术明确边界所有权,原本失焦、崩溃的公私边界有了重构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社交媒体平台获取用户数据必须获得用户的许可与授权,经由合约的验证才能使用,用户自我表露与隐私关注之间的矛盾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同时,无论是自我边界还是二元边界,由于数据确权,社交媒体用户隐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动态变化都可以被及时感知,用户也可以就实际情况对出现问题的隐私规则进行优化调整,以维护隐私边界的稳定与效用。

四、结语

隐私边界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议题,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与日常生活交织密切的现在,用户一方面依赖社交媒体提供的各种服务,另一方面因权力失衡又不断让渡数据权益,使得隐私边界在冲突中走向失焦,加剧了隐私管理和边界协调的难度。不过,区块链技术的介入,让社交媒体用户有了更多的数据自主权。隐私边界的失焦源于不受控的在线传播环境,以及社交媒体用户自身权力的被转移,而区块链的“去信任”“去中介”的技术理念在解决上述边界管理问题上具有相当的优势。因此,除了就中心化社交媒体进行隐私边界研究外,关注技术对个体的影响也是探究隐私边界动态变化的一个重要思路。传播隐私管理理论从理性行为视角和协同管理视角出发来研究隐私边界,因此本文始终将社交媒体用户看作是“理性人”,进而分析其隐私管理行为,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未来相关研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有限理性,对社交媒体用户的一些“非理性隐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参考文献略)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重点项目“区块链赋能视域下传媒产业重构研究”(批准号:20FXWA002)】

作者:

姜雪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123456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