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区域ESG评价体系与我国产业结构分布联系紧密。重工业和
能源消耗集中在北方和中西部地区,与东南部地区相比,具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点,城市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距较大。“双碳”目标下,该差距正在逐步减少,东部区域凭借其先发优势,也树立了典型:2021年9月,
浙江湖州发布了首个区域性融资主体ESG评价系统,指标体系包含55个四级指标和95个底层因子。依托一体化、智能化的本地公共数据平台,涉及环保、经信、税务等17个政府部门,整合了10多个数源系统,进而实现了100%线上读取和自动化计算及分析。
总体而言,尽管我国ESG体系发展迅速,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面临标准不统一、不客观、低效性等外部环境问题,也存在披露方和接收方之间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建议全方位建设ESG,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外部合作和市场建设,提高信息接收能力,加强ESG配套建设等。在此基础上,推动国有企业、银行业、重点城市及区域的先行示范,既保留本土特色,又实现与国际标准的融合,深度释放ESG的乘数效应,从而带动全产业链绿色
低碳发展。
(杜欢政系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陆莎系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