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生态 查看内容
  • 20459
  • 0
  • 分享到

邹传伟:对人民银行DC/EP的初步分析

2019-11-2 21:49

来源: 财新网 作者: 邹传伟

“断直连”前后的第三方支付


  这一部分对“断直连”前后第三方支付的分析将综合资金流向分析和资产负债表分析两种视角。前者比较直观,后者更为严谨,形成了很好的补充。

  (一)“断直连”前第三方支付

  “断直连”前,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绕监管直连商业银行,往往在多个商业银行开立备付金账户。备付金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为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而实际收到的预收待付资金。这些资金所有权属于用户,以第三方支付机构名义存放在商业银行,并由第三方支付机构向商业银行发起资金调拨指令。备付金利息理论上应该由用户所有,但实际上一般由第三方支付机构所有,并构成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特别是,相当部分的备付金以同业协议存款形式存放在商业银行,利率比较高。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这些备付金账户办理跨行资金清算,超范围经营,变相行使中央银行或清算组织的跨行清算职能。

  图1给出“断直连”前第三方支付中的资金流向。其中,用户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余额,本质是IOU(I Owe You),不计付利息;用户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充值和提现涉及的法定货币,实际上是他们在商业银行的存款。

图1:“断直连”前第三方支付中的资金流向


  图2给出了“断直连”前第三方支付中有关各方的资产负债表及它们在充值、提现和转账等场景下的变化。为简便起见,假设有两个用户,他们使用同一个存款银行和同一个第三方支付机构。当然,也可以假设这两个用户使用不同存款银行和不同第三方支付机构。这样分析起来会复杂一些,但核心逻辑不变。为便于理解,将备付金视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资产,将用户余额视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负债。后文对“断直连”后第三方支付以及DC/EP的分析采用同样假设和视角。

  用户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充值和提现时(图2中间,用户1充值A1,用户2充值A2;如果A1或A2小于0,则表示提现),他们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和(以第三方支付机构名义存放的)备付金相互转换,这个转换发生在商业银行负债方内部。用户之间转账或支付(图2右边,用户1付B给用户2;如果B小于0,则表示用户2付钱给用户1),会引发它们在第三方支付机构余额的调整。

  “断直连”前的一个现象级产品是余额宝。余额宝类产品是第三方支付机构销售货币市场基金的产物。第三方支付机构归集用户的闲散资金并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在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相当大部分资产投资于期限较长的同业协议存款和存单,获得高于个人活期存款的利率。用户获得货币市场基金份额,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垫支为用户开展T+0快速赎回提现业务。

图2:“断直连”前第三方支付的资产负债表分析


  (二)“断直连”后第三方支付

  “断直连”有3个要点。第一,撤销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商业银行的备付金账户,切断第三方支付机构绕监管直连商业银行的通道。第二,在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引入网联(即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搭建一个共有的、受中央银行监管的转接清算平台(图3)。第三,第三方支付备付金100%集中存管在中央银行。备付金体现在中央银行负债方的“非金融机构存款”科目,属于M0,并且不计付利息。根据周小川行长的表态,这主要为激励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提供服务而非备付金利息来获得收入。

图3:网联在“断直连”中的作用



  图4给出了“断直连”后第三方支付中的资金流向。与图1一样,用户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充值和提现涉及的法定货币实际上是他们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但为简便起见,图4没有呈现商业银行以及它们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图4:“断直连”后第三方支付中的资金流向分析


  图5给出了“断直连”后第三方支付中有关各方的资产负债表及它们在充值和提现等场景下的变化,其中drr(Deposit Reserve Ratio的缩写)表示存款准备金率。图5右边显示了用户1充值A的场景(如果A小于0,则表示提现)。转账场景类似于图2右边,不再重复。

  “断直连”后,第三方支付的运行离不开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用户充值和提现会对货币供应和货币乘数产生复杂影响。比如,在用户充值时,他们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属于M2)减少,从而间接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属于M0),而(以第三方支付机构名义存放的)在中央银行的备付金(属于M0)增加。反过来,在用户提现时,他们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从而间接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但在中央银行的备付金减少。

图5:“断直连”后第三方支付的资产负债表分析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