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后,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峻,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影响了人们的
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为缓解气候变化,越来越多国家参与到气候行动中。1997年,联合国缔约国第三次会议通过《京都议定书》[1],成为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国际协定。2015年,196个联合国成员国签订了《巴黎协定》[2],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统一安排,并设立了“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的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的长期目标。由此,人类正式踏上了“碳中和”之旅。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实现碳中和涉及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个方面[3],一是在供给端降低
低碳技术的成本,二是在需求端通过碳定价增加
碳排放的成本。当低碳技术对传统高碳技术的替代成本低于排放成本时,经济活动就会自然选择低碳减排的道路。
目前在新
能源供给端,尤其是发电行业,已经有了显著的科技进步和规模效应。根据可再生能源署(IRENA)[4],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达7468TWh,占总发电量的27.7%,较2019年增长7.4%。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176GW,占全球新增发电容量的72%。与此同时,新能源发电的成本也在大幅下降,2010-2021年全球光伏发电成本下降88%、风电下降约60%,这不仅让新能源成为新增产能的经济性选择,也达到了可替代存量煤电的临界点3。2020年全球62%的新增可再生能源项目发电成本低于同期新增化石燃料项目成本区间的下限,国际能源署(IEA)[5]预计,到2025年初,可再生能源将超过煤炭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力来源。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