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升温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上升,引发“物理风险(Physical risk)”。2023年3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综合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3》,指出当前温室气体排放处于人类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全球温度已经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高出约1.1摄氏度。在过去50年里,有记录的灾难数量增加了5倍,经济损失增加了7倍。洪水、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已从上世纪70年代每10年711起增加到21世纪每10年3000多起,频率和严重性都在显著增加。2023年夏季,我国华北、黄淮地区遭遇罕见高温,全国多个地区出现特大暴雨,再次凸显气候变化的严峻性。
经济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可能因气候政策转向、技术革新和市场情绪变化等因素引发“转型风险(transition risk)”。气候政策的节奏、力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越不匹配,转型风险越大。例如,绿色标准、机制不完善,可能导致“洗绿(greenwashing,进行虚假绿色投资)”现象频发;
低碳转型政策过于迟缓,可能引发市场主体“躺绿(green slack,仅停留在喊转型口号的层面)”,不利于气候风险应对;低碳转型政策过于激进,又可能引发“绿色泡沫(green bubbles,市场过度追捧绿色资产)”“挤兑式去碳(对高碳行业的融资断崖式下降)”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产业结构失衡、经济陷入滞涨、部分人群受困。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