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如果按照“后端背书资产”来划分,我们所熟悉的“货币发展史”,将会以一个全新的形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具体来说:随着近年来“去中心化”一词的出现与流行,过去看似杂乱的货币背书资产,现在有了一个可以进行清晰分类的纬度——也就是根据是否“中心化”,可以被大致分为“去中心化的背书资产”和“中心化的背书资产”。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由于技术原因,早期的人类社会并没有出现特别强集权的政体,因此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彼此之间的价值流转,都是通过基于去中心化资产的货币来进行的。最初的时候,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同,“货币”彼此间的外在形态差异很大。包括石头、贝壳、兽骨等物资,都曾作为货币在不同的地区流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形态迥异的交换介质,殊途同归地都变成了金属,准确地讲,是贵金属与普通金属联合熔铸而成的金属货币,这种颇为巧妙的“心有灵犀”,具体来看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去中心化资产的价值通常会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而并非取决于某一个中心化机构的评价。而贵金属由于储量稀少、外观璀璨、易于切割、不易生锈、无毒无害等特征,其本身的价值得到了古今各国不约而同的认可,不会因为哪个中心化机构的政令变更而受到任何影响,很多人家里的金属钱币,在王朝更迭、币制修改之后,重新铸造成新币还继续能用,因为新的统治者同样认可金属货币。
图:古代埃及、罗马、突厥等国彼此之间虽罕有交流,但却不约而同地将黄金视作珍贵之物、以及货币发行的锚定资产
资料来源:网络搜索
●其次,去中心化资产的分布要相对分散,不能由一个中心化的机构来控制并分发。而金属货币的铸造和发行权则正是如此。与很多人的认知相悖,即便是在集权的古代王国,铸币权也并不全都集中在中央手里,而是由央地各级政府(甚至包括一些大型私人机构)来共同完成,换句话说,铸币权是分散在众多团体手里的。例如古希腊当年几乎每个城邦都有自己铸造的货币,而中世纪德国各封建领主的铸币机构更是达到了600多所。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1)古代矿业技术不够发达,金属矿的勘探开采有较大的偶然成分,中央政府由于通信条件所限,对当地情况往往不够熟悉,鞭长莫及,因此贵金属矿的发现者很多时候都是当地政府和民众。
2)此外,即便是中央政府强行想要集中铸币权,也需要把贵金属矿在开采之后运到政治中心,统一完成铸造工作后,然后将货币发放到各地。而其中长途运输所需的人力和安保成本非常之高。回顾历史,各国中央政府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做大,也曾经数度尝试收回铸币权,但随即又因为上述因素,不得已再将铸币权重新下放了回去。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金属货币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基于去中心化资产的货币。虽然古代没有特别精准的货币经济学,但由于挖到贵金属矿本身并不是大概率的事件,外加金属币的批量铸造和冶炼也需要时间,所以总体来看,除了胡乱修改币制、或是大规模地掺假(比如往金银锭里掺入铜铁)这类急速转向中心化的事件之外,金属币在市面上的释放速度一般都比较慢,总体符合当时的经济增长情况。因此,尽管存在一定缺陷,但在数千年的漫长时期里,金属货币还是基本满足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直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心化货币出现,其发展的轨迹才被彻底改变。
图:古罗马帝国通过不断用普通金属稀释贵金属货币,最终引发了通货膨胀和国家的灭亡
数据来源:法国兴业银行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