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中国
碳市场正式进入全国化运营状态。在推进国家碳市场建设和运营的进程中,电力行业首先被纳入,未来碳市场将逐步扩展至石化、化工、建材、
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
航空等八大行业。因覆盖的管控企业的总排放量巨大,中国国家碳市场建立伊始就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现货市场(基于覆盖的
碳排放),且呈现出国家碳市场、地方试点碳市场以及自愿碳市场并行运作的局面。
经过两年的发展,中国碳市场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交易规模持续扩大。最重要的是,碳市场不仅在引导企业降
低碳排放和为碳排放定价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基本实现了中国建立碳市场的初始目标、定位和预期。具有巨大体量的国家碳市场在整体运营中起到主导作用,地方碳市场则在激励本地区的企业、机构甚至个人的碳减排上起到了显著作用。
然而,在第一履约周期中,国家碳市场在运营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三个现象尤为明显:一是交易呈现“潮汐”特征,即交易通常在临近履约末期集中发生,而平日交易相对稀少;二是企业出售碳配额意愿不强,普遍表现出“惜售”现象,这可能与交易制度的设计及国家对企业的监管相关;三是主要以大宗合约交易为主。针对这些现象,需深入研究并逐步采取措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下文将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